方方老师赐鉴:
今晨拜读又一篇武汉日记,敬佩您秉笔直书的义举之余,也有一些关于公共写作的观点想跟您请教,斗胆探讨。基于以前做记者和科普的职业经历,我对公共写作在事实层面的要求可能会比较苛刻,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其一,原话照贴是否最佳方式?
您的日记中活跃着一群挚友,他们从各个领域为您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成为您足不出户却写活了武汉封城之后众生百态民生多艰的重要助力。
通常您对来自朋友的信息都是“原话照贴”和“匿名保护”,我充分理解您的严谨与担当,但作为读者也不免替您心忧。 这些“原话照贴”在“匿名保护”之下不能文责自负,那么读者和舆论对信息真实性的探索与诘问就 只能由您独力承担。作为关心您声誉的晚辈,建议您在充分信任朋友的同时可以多一些慎重啊。
在昨天的日记中,您的朋友A表达了
现在很多医院的整个病区全部由中医医生接管,取得很好的疗效。
方方,公众号:二湘的七维空间 方方:目前疫情的蔓延,并未完全控制
朋友B却
很生气地批评武汉没有好好用中医
方方,公众号:二湘的七维空间 方方:目前疫情的蔓延,并未完全控制
我是湖北人,但现在广州生活,对于武汉病患诊疗中用了多少中医,开了多少中药,只看到一些媒体的报道。但我想,到底是大部分应用了中医药还是没用中医药,中医药到底起了怎样的诊疗作用,必定是一个客观的状态,不可能同时有两种判断。
其实如果您抽空问一问朋友A,到底哪些医院的哪些病区全部由中医医生接管了,这些病区占到整体的比例是多大?
很好的疗效是意味这个病区的病患出院更快,还是死亡比例更低,相对哪个参考对象而言?
中医药一方面强调要辨证施治千人千方,一方面又声称验方的大规模无差别应用取得了惊喜疗效,到底这辨证施治该怎么理解?
或许,问完这些,就能将来自一线的“模糊判断”转变为更加详实有力的“真相见闻”。或许您还会发现中医药更多是在以隔离轻症可自愈患者的方舱里大显身手,并且不同病区里用的中药方可能并不一样却全都出奇地疗效显著。
要是……要是您这位医生朋友表示太忙了没空举例或者没做过具体的分析,我建议您是不是可以尝试找找更合适的信源呢,我想肯定有非常多坚守循证医学的医生朋友会乐意与您交流。
我知道您一直从事小说创作,相对我们做新闻这样的应用写作来说,有不同的理论框架,不同的表现手法,相对我这晚辈来说,您也绝对有着一骑绝尘的造诣。但就疫情期间面向上千万读者的公共写作来说,还是建议您可以在局部参考一下新闻采写的准则,留给历史多一些经得起推敲的纪实,少一点殡葬馆里满地的无主手机。
其二,事实与观点可否分开呈现?
您在过往的日记中记录了很多封城之下武汉的真实声音,动人面孔,也表达了对于抗疫不力,人文关怀缺失的严正批判,这些都是包括我在内千万读者对您倍加推崇的根源。
然而,既提供事实增量,也发表观点态度,崇敬之余我也十分地忧心。 我很忧心咱们赤诚的读者会基于对您观点态度的击节赞赏,衍生出对您所提供情况介绍的深信不疑。而基于您的日记写作速度和信源采集渠道,其中的情况介绍其实是很难保障坚不可摧的。夹叙夹议固然平实动人,情绪流淌之间却难免失了几分绵密。
当然,您本身也并没有担保每一条情况介绍完美属实,舆论也不该苛求您作为个人写作者对每一件事实核查都尽善尽美。但是拥趸云集,下笔千钧,不可不慎啊。
有哪些是您可以笃定,用信誉担保的事实?
有哪些是您有所听闻,值得公众关注与探究的说法?
有哪些是您不平则鸣的呼吁,悲悯苍生的抚慰……
这些有没有可能在文本体例上有所区隔?能否在段落转接中有所明示?以便我们读者不用被迫整体面对一个全知而全善的偶像,而能敬其人,听其言,辨其行。
日记原是私密写作,不必承担公共责任,不受规则桎梏。然而身处浪潮之巅,有心澄清玉宇,就免不得要受到公共写作的制约。
谨与方方老师共勉。
敬颂
时祺!
项栋梁
2020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