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种呼吸道传染病集中爆发,患病人数相比新冠疫情管控期间的2020年冬天有非常显著的增加,相比新冠之前的2018年冬天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加的这一部分被认为是『免疫债』导致的。
那这免疫债是因为什么原因欠下的呢?有三种常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冠病毒感染破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现在的孩子很脆弱,动辄感染这个感染那个。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新冠疫苗伤害了人们的免疫系统,所以免疫债应该让医药资本来负责。
第三种观点,也是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新冠疫情期间各国采取的限制人员聚集、限制人员流动、佩戴口罩等措施减少了人们日常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但各种病毒并没有消失,待管控措施取消后,“缺乏日常锻炼”的免疫系统在病毒冲击之下集体破防,呈现出集中爆发的现象。
『免疫债』的现象也被称为『免疫鸿沟』或者『免疫差』,名词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个事。
咱们先分析下免疫债发生的原因究竟是哪一种,再来讨论免疫债是好是坏,该怎么解读和应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了免疫债,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真正会让人『免疫力降低』的病毒是艾滋病毒,因为这种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正常功能被破坏了,人体再遇到任何病原体都很容易感染生病。新冠病毒并没有艾滋病毒这样的能力。
COVID-19最早被称为『新冠肺炎』,是因为初代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呼吸系统,导致咽喉、气管、肺部出现症状。后来,随着病毒变异进化,逐渐出现了一些会同时攻击消化道引发腹泻,以及极少数攻击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炎的情况。虽然仍然以呼吸道症状居多,但这时候再叫『新冠肺炎』已经与现实不符,所以才改名叫『新冠病毒感染病』。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肝炎病毒、肠道病毒、肺炎病毒,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种病毒会专门攻击人体的某一种器官呢?病毒又没有眼睛,它怎么就能精准地找到感染的部位呢?
其实,病毒大军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会在毛细血管抵达的任何部位尝试进攻,只有进到细胞内部它才能复制扩增。然而,人体细胞并不会敞开大门任由病毒进入,只有掌握了开锁密码(细胞膜蛋白特定结构)的病毒才能混进去。而且,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的细胞开锁密码并不相同,所以掌握着不同密码的病毒通常只能感染某一种或者特定的几种器官。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新冠病毒的任何变异株掌握了人体免疫细胞的开锁密码,新冠病毒破坏免疫系统的观点纯属凭空想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冠疫苗伤害了人体免疫系统,这个纯属阴谋论。
疫情几年,也包括从人类开始使用疫苗的上百年时间里,针对疫苗的阴谋论从未停止。新冠疫苗是人类迄今为止为应对一种病毒而接种过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疫苗,因此关于它的阴谋论也格外多,骗到的人也格外多……
在中国,新冠疫苗被传言会导致白血病,在美国,新冠疫苗被传言会导致自闭症,在非洲,新冠疫苗被传言会导致艾滋病,总之,你害怕什么阴谋论就传什么。而最近,新冠疫苗又被传言说会导致免疫系统伤害。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新冠疫苗也太忙了吧?
退一万步说,假如新冠疫苗真的因为某种我们还未知的原因会伤害免疫系统,那也只有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会受伤吧?总不能隔空伤害。在疫情期间0到3岁的孩子,也就是现在1到5岁的孩子,其实是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即便是新冠疫苗推广力度最大的时候,也没有适用3岁以下孩子的疫苗。
而当下这一波呼吸道集中感染的病例中,1到5岁从来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孩子占比非常之高。这总不能让新冠疫苗背锅吧?
第三种观点,认为疫情防控措施导致整个人群在几年时间里缺乏应对呼吸道病原体的『经验』,这才是正解。
打个比方,『免疫债』就相当于信用卡消费,在一个月的时间(对应疫情三年)里,你可以尽情享受消费的快乐不用付现金(对应相对较少的感染),但是到了还款日,之前欠下的卡债(对应免疫债)就需要一次性偿还(对应集中感染)。
和信用卡消费类似,免疫债是好是坏其实取决于有没有过度消费。如果是量力而行的消费,刷信用卡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果因为有了信用卡就狠狠透支,最终也要吞下苦果。
如果是正常的,适度的防疫管控,能够避免新冠感染在短时间内爆发挤兑医疗资源,能够在新冠初期毒性较强的阶段避免和病毒硬刚付出生命代价,也能给其他呼吸道病毒留下一点感染的空间,不至于欠下太高的免疫债。
反过来,如果是一刀切的、超长时间的防疫管控,既会让人群在管控放开后集中感染新冠,也会在一段时间后集中感染其他呼吸道病毒,让医疗系统承受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冲击。这就不太科学。
免疫债问题的本质在于两点:
1.任何病毒当然是永远都不感染最好,但是人类现在还做不到彻底消灭这些常见病毒,所以只能尽量减少感染总次数,尽量避免感染引发严重后果。
所以,勤洗手、多通风,打疫苗,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2.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的一生中不得不感染几次,那最好是大家分散在不同时间段感染,避免集中爆发,尤其要避免憋了几年之后集中放一个大招。
那会让整个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基本常识提醒:
免疫债可以背,但不要透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