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和赈灾需要众志成城,更需要专业行动。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特别盼望发洪水。

当时隔壁村被水淹了两天,那个村的同学两天不用上课,第三天来学校的时候,每个人书包里都揣了几包小浣熊干脆面,贼香!原来这些干脆面是政府的救灾物资,每户人家领到一箱,小朋友们可以炫耀足足一个礼拜。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救灾”这个概念。小伙伴们捏碎干脆面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洪水赶快淹到我们村吧!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笑8岁的自己只顾嘴馋不懂天灾的危险,还有更多是无奈和失望。

2021年的救灾物资,主角还是泡面和矿泉水。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泡面矿泉水挺好,但是不够的

泡面矿泉水成为救灾物资的主角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方面,在洪水肆虐的当口,泡面是最容易调集的口粮、方便、卫生,甚至没有热水干吃也能顶一下肚子。矿泉水则解了水源被污染的燃眉之急,消耗量很大。

另一方面,泡面和矿泉水的采购价格极其便宜且标准化,大宗批发价只有零售价的40%左右,一些物资捐赠方会以零售价来公布捐赠物资价值,但实际支出可以省下一半还多。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我们并不需要去苛责这种“技巧”,不管是不是报高了价值,人家是实打实地捐了物资,做了贡献的,值得鼓励。

但是,如果大家都捐泡面和矿泉水,情况就会有点尴尬……

首先,泡面和矿泉水能顶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在洪水未退的几天里,让灾民和救援队员吃几顿泡面大家还能理解,等水退了还吃这个就很勉强了。

然后,对参与抢险救援的战士和志愿者来说,天气炎热加上体力消耗巨大,吃泡面是非常不利于恢复体能和保障营养的。 不是说救援队吃不了苦,而是将心比心,不应该让冒着生命危险救灾的队员们吃这个苦。

从专业的视角来看,补液盐、能量棒、肉类罐头、外伤消毒包扎用品、皮肤外用药等物资是更适合救援队的保障物资。对受灾群众来说,如果能有更多的自热米饭、毛毯、婴儿纸尿裤、卫生巾、驱蚊液等物资,则受灾期间的健康和尊严能够得到更好的关照。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群众箪食壶浆慰问救援队的深情非常值得赞赏,但我们更盼望着大企业们上亿的捐款能够尽快转换为灾区急需的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专业的救灾,涉及到物资采购的审核把关,物资调运的科学规划,供需信息的及时匹配,绝不只是靠砸钱就能实现的。

专业的救灾,需要一批长期专业从事救灾公益事业的机构和人才,需要互联网巨头的技术支持,也需要一个对民间公益机构规范发展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中国什么时候都不缺众志成城,也不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我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下一次,救灾的队员不要泡在泥水里干啃方便面。

热闹的救灾之后是漫长的赈灾

大灾当前,首要的任务当然是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救灾的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最高的部分。河南水灾发生至今已经一周时间,互联网热度逐渐消退,但灾区的生活和生产恢复才刚刚开始。

在赈灾这一步,专业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些年来,在各界专业人士的努力之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大灾之后都有了心理援助的介入,防疫工作也是第一时间跟上,对女性生理卫生的关注也逐渐成了标准操作。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距离专业的赈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也需要社会将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专业赈灾领域。

举两个我看到的例子。

广东省种子协会正在组织会员企业紧急筹措玉米和蔬菜种子,支援河南灾区恢复生产。在广州种子商会的微信群里,种子老板们协作编辑一份表格,各展所长,将自家最擅长并且适合河南灾区补种的品种捐出来,让受灾的种植户能够尽快恢复生产。

协会秘书长刘海英介绍,会员单位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筹集到了超过10万亩适合灾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并且在持续增加中。后续他们将与河南省种子协会合作,根据各县种植习惯将受灾种子分发到有需要的种植户手中。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娃娃菜、四季豆、糯玉米、生菜,这些都不是马上就能吃的,但正是这些种子,将帮助受灾群众在接下来的秋天有菜吃,有钱用。

这是给灾区输血,更是帮灾区造血。

另一个例子是文博领域的赈灾。河南是文物大省,洪灾之下,考古工地、历史建筑、博物馆都遭受了严重冲击。在救灾的第一时间自然是保障生命安全更重要,但灾情之后,我们并不能用轻飘飘的“算了”两个字去面对文物受灾的惨状。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除了泡面矿泉水,还能给灾区捐点啥?

这是属于文物人的赈灾战场,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这个领域,也应该得到与之匹配的灾后重建支持。

但是,我又特别的担心,担心文物和古建筑的修复落到外行的手里,变成不伦不类的做旧和仿古,平白浪费资金和糟蹋文化。

文物领域的灾后重建与修复,尤为需要坚守专业底线。

基本常识写在最后:

每一场灾难都会过去,但并不是每一场灾难都会让社会成长。

天灾一定还会再来,希望专业的救灾与赈灾能够在洪水之后的泥土里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