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Yerlin Matu on Unsplash

💭 崇旭随笔

我的阶段性思考,真实为先

前阵子我在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系列,看到这么一段话:

现在,每当你有想吃东西的冲动时,你就会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你看到了吧,我们就这样把「我是一名强迫性暴饮暴食者」的评判,转化成了「我感觉如何」「我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我想要做些什么」这样的语言。你看,这就是我们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对话的过程。

我突然发现一个自己从没想过的角度:曾经我以为「非暴力沟通」都是向外的,但实际上,跟自己也需要进行非暴力沟通。

如果你跟我一样,平时在内心总是对自己有无限苛责,不管什么时候都在评判(judge)自己,大概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前两天我去看了《头脑特工队 2》,有好几幕都让我忍不住哭出来,因为实在太感同身受了。「我还不够好」这个声音几乎贯穿了我的成长历程。一方面它促使我不断努力,有了今天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接纳过自己。

被压抑的需要、被忽视的情绪没有消失,只需一根导火索就能卷土重来。我很喜欢《头脑特工队 2》的一幕,当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它一把舒服的椅子。

这就像我们在自我评判和苛责的时候问自己:你现在的感受如何?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这可比简单粗暴的一句「我还不够好」「我很糟糕」要有效得多。在我看来,这两年很流行的说法诸如「关注内心感受」「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放纵自己甚至摆烂,重点是转移注意力的焦点,把力气用在更健康有效的地方。

在这里我也想推荐 @携隐 Melody 写的两条微博,主题是「如何减少自我攻击」。

如何减少自我攻击
如何减少自我攻击 2

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关注这一方面,我都希望你从这一刻开始,对自己温柔一些。

📖 文章回顾

少一点,好一点

对优质信息爱好者来说,「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输入信息是让人有快感的,也很容易带来「学会 / 懂了很多」的错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人说,要输出、教是最好的学云云,比如写文章、做演讲等等。

要输出多少才合适呢?Lawrence Yeo 提出了一个「释放比率」的概念,描述的是内容创作时间与消费时间的比值。他认为,「为了使内容消费有意义,你必须用它来创造或构建一些东西」,以及要逐步提升信息释放比率,达到健康的平衡。

可这还不是输出的终点。运营「价值阅读」的这些年,我对「有价值」的阶段性标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智,从而改变行为,让人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觉得。「好」的内容,不是让人读完之后觉得很爽,而是要或多或少、或早或迟地让个人生活产生积极的变化。

@少楠 和 @Light 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阐释了,在输出这件事情上,「做(实践)」比「说」重要得多。

当我们提到输出时,更多的那部分,是基于我们所积累的知识,去实践去行动,去改变现实。更功利地说,去改变自己的现实 —— 在职场上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薪水,在投资中获得更少的回撤和更厚的收益,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平静和幸福。

关于这个话题,再为大家推荐一篇延伸阅读:《为什么你学的知识没有用?


我谈过一些恋爱,但「爱情」对我来说仍然是个谜。在《Her》这部电影里,有一句我很喜欢的台词:「坠入爱河是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精神错乱。」

当一件事的开端就是「精神错乱」,我们还能指望它能被简单概括吗?爱情的开始,往往掺杂了无数机缘巧合、微妙感受和有意无意的选择。两个人之间就像有一条无形之线牵引着,从毫不相关到慢慢产生交集。

而人与人的结合,并非一加一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无数具体细节上相互磨合,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成人生伴侣,那还有诸多现实层面的因素要考虑。

爱情如此复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化作品这么多年来都长盛不衰。对你我这样的个体而言,我不知道是否会有搞懂爱情的那天——也许「搞懂」这个目标就是错的。但现在我们至少都能做的事,是多看一二,结合实践,以求能把爱情这个游戏玩得稍稍更好一些。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两个内容。一个是 Morgan Housel 说:「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00000001%,却希望用它去解释这个世界的 80%。」

另一个是《无人知晓》播客里孟岩和南添的对谈,当时他们说(大意),人们其实站在不同的楼层看世界,有的人在一楼,有的人在三楼,还有人甚至是在外太空,这些人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我认为这可能是适用一生的提醒。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阶段,我都希望自己记得:一,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二,永远要学会在不同的层次去看问题和寻求突破。

🧠 三句而已

触动人心、影响认知、促进行动

  1. 大多数人和你意见一致,不代表你就是正确的。重要人物和你意见一致,不代表你就是正确的。你的正确只能来自于你的假设正确、事实正确、逻辑正确。——《巴菲特 1961 年致合伙人信》
  2. 真正能让存款增加的事情,在于我们能够去执行高心理效能的行动,无论学习、工作、亲密关系、娱乐,当一个人处在较高心理效能的时候,做出的行动,和得到的反馈体验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不是一个可以瞬间跳跃的东西,我们必须慢慢积累财富,减少负债,减少不合理的挥霍,合理使用有限的存款,让自己的心理经济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运转的水平,那些高等级的行动才会涌现在我们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如何系统性的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心理效能》
  3. 重要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他人的看法。自己持有任何看法,都需要问一句:它是打从哪儿来的?这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你得非常小心地一点点储蓄你的看法,仔细查验过,确保其中每一个都源自你自己的思考。问别人的看法就是借贷,你没有想法,你问别人借一个想法来,然后就装作是自己的。这样日积月累,你觉得你很富足,那不过是债台高筑。于是你就总是不断问:请谈谈你的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 Until nex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