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正经文章,只是一点碎碎念。
想念叨这么点事情,只是因为前段时间看了《华尔街日报》去年5月份的的一篇报道。据这篇报道,很长时间里,Facebook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让大家更加分裂了,还是更加团结了。于是它启动了一项内部调查,希望找到答案。
经过几年的调查,答案出来了:这套基于转发、点赞、评论的“用户互动体系”确实让大家更分裂了。然后调查报告就被束之高阁,项目也被叫停。不过,仍然有一些调查结论泄漏出来。比如研究人员Monica Lee发现,在极端主义群组里,少数歇斯底里的成员对群组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而这些人的身份基本都是私密的,不为外人所知。2016年的另一份报告显示,极端主义群组里64%的成员,都来自通过Facebook平台上推荐的“你应当加入”或者“新发现”功能。
我不知道你看到这篇报道是什么感觉,我自己的感觉是,挺震撼,挺细致,确证了我之前的一些模糊的感觉。
社交网络到底是让人更分裂还是更团结了?长期以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有许多文章认为“回音室”、“信息茧”都是凭空捏造的概念,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狭,甚至引经据典,援引各种历史大势,看起来也颇有说服力。不过今天回想起来,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摆出过“极端主义群组里64%的成员来自平台推荐”的数据,甚至类似的证据也没有。所以坦白说,面对《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反对派目前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反驳——虽然我知道,他们未必需要反驳,甚至根本就不想反驳,只要延续自己“宏大叙事”的手法,读者依然趋之若鹜。
我又想到光刻机。前段时间,我凭着好奇心,专门看了点关于光刻机原理的资料和视频,凭着这点三脚猫的知识,写了篇光刻机的介绍( 造芯片真的很难吗?),意外收获不少肯定,甚至有人说“这是关于光刻机最好的科普”,实在是受宠若惊。我的本意是向大家介绍清楚,光刻机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7nm光刻机这么难做。我希望,实事求是的介绍可以刺激更多有兴趣的人接力介绍,可以避免普通人头脑发热的追捧,也可以引发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这个领域——兴趣是志业最好的引领。
但是我也遗憾地看到,关于光刻机,还有一种饱受关注、大行其道的介绍法,那就是绝口不提具体问题,纯粹靠数字和逻辑:我们每年毕业多少万理工科学生,每年在高新技术领域投入多少个亿,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已经能生产22nm光刻机,能量产14nm芯片,那么7nm还会远吗?
要知道,人员和投入对高科技领域当然很重要,但不是说有人、有钱就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独此一家”的ASML诞生在荷兰,而不是其他“财大气粗”的国家。再说数字,22nm到14nm再到7nm,看起来只是数字的递进,背后却是工艺的飞跃。为什么以Intel几十年的精湛功力,目前仍然无法量产7nm芯片(今年因此被AMD打得狼狈不堪)?恰恰是因为Intel的工艺一直停留在DUV(深紫外线),迟迟无法突破EUV(极紫外线),而DUV的极限就是7nm(而且DUV要做到这一点加工过程非常复杂,目前也只有台积电能做到)。
所以,按照“22nm,到14nm,再到7nm”的线性逻辑去叙述,看起来当然能给人希望,其实毫无意义。就好比说某人通过一个月训练,一千米跑的时间从6分钟下降到了4分钟,所以再过几个月,1分钟就能跑完。这种虚妄论述,只会把自信夸张成自负,由此造成的不切实际的“希望”,许多时候反而会给脚踏实地、实际做事的人不必要的压力。这种所谓“科普”纯粹是瞎胡闹,只会帮倒忙。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能把一个具体的问题弄明白、谈清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而且未必有多少听众感兴趣。相反,讲几个故事,吹几句牛皮,玩几把语言游戏,往往能蛊惑多得多的人——而且完全不用为结果负责。
前些年,一个我之前觉得还算“讲道理”的公众号发了篇文章,让我失望取关。原因很简单,面对明显不合理的现象,那篇文章没有直面现实,而是虚与委蛇,通过几个历史故事,把“历史从来都是前进的,新事物、年轻人从来都不被老一辈理解”奉为圭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在历史书里看到的场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无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是唱着歌上战场的,他们深深相信战争几个礼拜就会结束,然后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我看来,如果历史真的给了我们什么教训,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秉承真诚和良知,去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的内心。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