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从美军兵败越南的教训说起

如果说,美军是这个星球上发动和参与战争最多的军队,大概不会有人反对。那么,美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网上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神乎其神,一种认为不过尔尔,两派时常有争论,而且争到最后也没有结果。

其实这种争执许多时候太过空洞,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真的想讨论,不妨从一些具体细致的问题开始,比如美军自己的教训。仗打得多,教训当然也就多。看看人家的教训,总不那么容易引起争论吧。

今天想谈的是美军在越南得到的几条血泪教训。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在南亚的丛林里苦苦打了十年仗,最后灰溜溜撤走了。但是从那之后,美军似乎没有再没有这样惨痛的败绩,也没有再陷入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

骨牌效应

许多人都知道越南战争。但是许多人未必知道,美军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去越南打仗,尤其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在亚热带丛林苦苦战斗十年之后,美军仍无法改变南越吴廷琰政府“扶不起的阿斗”的本质,贪腐无能,失却民心,1975年北越终于统一南越。同时美国国内还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反战示威,不只示威群众,就连身在前线的美军都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越南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说起来也不可思议,美军之所以挑起越南战争,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迷信“多米诺骨牌效应”。

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美国许多政客信奉的一种理念:共产主义在东亚有着强大的力量,只要有一个国家倒向共产主义,那么接下来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中国和朝鲜已经成为例证,所以美国当时必须阻止北越统一南越,否则接下来就是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缅甸……

正因为如此,美国认定不能“姑息养奸”,必须“防微杜渐”,哪怕付出再巨大的代价,也要撑住南越政权这块骨牌。

然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像政客内心的剧本,甚至都谈不上是“自实现的预言”,因为它根本没有“自实现”。即便北越最终统一了南越,整个东南亚也只有老挝和柬埔寨投向了共产主义阵营,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等国家并没有“顺势倒下”。相反,共产主义阵营内部还爆发了战争,其惨烈程度远超过越南战争。

所以,如果政客只陶醉于自己脑海里的图景,全然不顾自己对态势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对各方势力反应的预测是不是准确,就贸然发动战争,结果多半要惨败——哪怕发动战争之前,有一千张嘴、一万种理由来粉饰自己的理论。

战争升级论

所谓“战争逐步升级论”,是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为避免爆发核大战而主张的理论。这个想法最初来自美国智库学者赫尔曼·康恩,他设计了44种逐步升级的战争阶梯,认为“战争逐步升级是一个‘赌决心的竞争’,而衡量决心的,常常是为了追求某些目标愿意付出代价的程度。一方或另一方可能仅仅因为它觉得已经吃够了苦头而决定降级。”

按照这种理论,战争的烈度是可控的,也是应当控制的。只要能给予对方足够大的苦头,就能摧毁对方的决心,继而在战场上让步。

作为对比,在此之前,美国信奉的是“拼尽全力,以压倒性优势兵力取得胜利”。说也奇怪,军事指导方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转折,麦克纳马拉却没有遭遇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太多阻力。

结果如何呢?美军像添油一样,逐波增大投入。1965年3月8日,第一波在岘港登陆的美军只有3500人。当年7月,驻越美军增加到12.5万人。到了年底,人数进一步增加到18.4万人。1966年8月,已经有多达42.9万名美军进驻越南。

但是美军的投入,反倒成了一心希望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北越的练兵场,每次打败美军的一个波次,北越的信心和战斗力就更上一层楼。结果美军越升级战争,对方经验越多,信心越足,美军的处境也就越艰难。

实际上,“升级论”也折射出美军的困境,就是战略目标不清晰。美军在越南到底要做什么?是力挺吴廷琰作为代理人?还是巩固南越政权?或者是预防北越的扩张?甚至是推翻北越政权?……既然战略目标模糊摇摆,“升级论”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得过且过”的代名词。

纵观美军在越战之后的军事行动,都避免了这种错误。许多人都记得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大概是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一边倒”的战争。未必有许多人知道,在这之前,美军几乎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在沙特阿拉伯组织起了规模多达66万的多国部队(其中50万为美军),在人力、装备、后勤等方面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而且无论是开战还是停战,都相当坚决,显示出清晰的规划。

有限战争与无限补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面的战争,无论是德国轰炸伦敦,还是盟军轰炸德累斯顿,又或者是整个斯大林格勒打成一片废墟,作战各方是毫无顾忌的,也不会受到指责。

二战之后的战争要文明许多,大家都不再坚持“无所顾忌”的战争,而意识到交战时还需要受到许多伦理规则的限制,比如要不能向平民开枪,不能轰炸医院等机构。

不过这还不是“有限战争”,或者说是“被捆住手脚的战争”,哪怕要打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也不能开火。这一点,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朝鲜战争是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朝鲜背后站着谁,各方心里都清楚,这是一种默契,但它不能打破。所以美军尽管垄断了空中优势,空军却不能越过鸭绿江轰炸——虽然中国领土确实遭到过美军轰炸,但这更像零星的挑衅,强度明显远远不如朝鲜领土遭受的空中打击。

在空战中,美军有明确命令,一旦米格飞机越过鸭绿江,就不许继续追击。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战史就会发现,“米格走廊”是靠近鸭绿江的一片空域,在这里出没的米格战斗机都是从位于中国领土的安东机场起飞的。中朝军队不是没有想过在朝鲜境内修建前线机场,甚至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毁于美军飞机的猛烈轰炸。

所以,朝鲜战争就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一方面,美军可以集中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弹药投射量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这也仅仅局限于朝鲜境内,鸭绿江就是红线;在鸭绿江的另一侧,两大社会主义国家全力支援的各种补给源源而来——据竺可桢日记,周恩来总理曾在报告中说,1951年全国财政收入的31%用在了朝鲜。

当然也需要补充,“无限补给”的前提是当地民众有足够强烈的抵抗意志。对美军来说“不巧”的是,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大背景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民众的抵抗意志是相当坚决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越南战争也呈现出“有限战争与无限补给”的特点。按照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南北越以北纬17度线为分界线,所以至少在名义上,美军是不得突破北纬17度线作战的,一旦突破将会在国际形势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实际上,至少在地面,美军确实不敢越过这条线。

在空中,1965到1968年,美国空军为了激励南越政府的士气,迫使北越政府放弃支援,以及摧毁北越的运输、工业体系,发动了“滚雷”行动,对北越展开了狂轰滥炸,投弹量远超过朝鲜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即便是在“滚雷”行动中,河内、海防也是美军不得轰炸的,对于中越边境尤其是中国境内的机场,更是严格禁止作为空袭目标。

最终结果是,美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在1968年3月31日宣布“停止对北纬19度线以北的轰炸”,转而对北纬17度和19度线之间的区域“重点轰炸”。到当年11月,美国彻底停止了对北越的轰炸。

在“无限补给”方面,仅从苏联的支援就可见一斑。

据资料记载,苏联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每年向越南提供20亿美元的支持。大批苏联的先进装备纷纷部署到越南,比如SA-2防空导弹,米格-21战斗机。越南发射的防空导弹甚至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在“滚雷”行动后期,因为美军的电子干扰技术不断提升,北越平均要发射超过50枚防空导弹才能击落一架美机。以北越的经济实力,绝对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但偏偏就有这样的资本和底气。

总的来看,如果打仗时被某些因素捆住了手脚,不能彻底摧毁对方的战争能力和潜力,而对方又拥有近乎无限的补给,那么哪怕你的战斗力再强,在战线上的优势再大,也无法取得根本的胜利。

许多年前我也曾经是“军迷”,后来渐渐发现,“军迷”往往陷入对具体武器和战术的迷恋,反而忘记了对战争本身的思考和观察,这实在有点可惜。

古人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古人也说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或许反而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