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上海张江
前几个月,我才发现自己闹了个大乌龙。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闲鱼上挂了自己的闲置物品。一天早上我刚睁眼,就看到一条闲鱼消息:
就你拍照这样子,再加五百也……
用过闲鱼的人都知道,上面偶尔会有不友善的留言。有些留言的人甚至根本不关心东西是什么,好不好,纯粹为了“踩”上两脚泄愤。虽然这种事情并不罕见,但一大早遇到还是挺让人郁闷的。我没好气地点开消息,看看留言的到底是谁,原来他来自某个偏远地区。我只能安慰自己:“没见识,没素质,不跟他生气”。
过了一周,又有人留言,而且更奇怪,说的是“说得对,看照片确实不错”。这让我有些困惑了:风凉话还能“说得对”?但新留言分明又不是捣蛋。不得已,我点开之前那条“懒得看”的留言,才看到完整内容
就你拍照这样子,再加五百也值得啊,难得见到爱惜这么好的。
原来如此!乌龙,真是巨大的乌龙。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好不容易修炼了一点“不理睬恶意留言”的本事,竟然完全用错了地方。
按我从小接受的教育,遇到坏人坏事要勇于斗争,要明辨是非,面对“错误观点”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后来有了网络,大家都有了话语权,更是热衷于辩论、驳斥。仅仅是观点不同都能大加挞伐一番,若是面对恶意留言,第一反应更是高举高打,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出一口恶气。
这种惯性终结于十多年前,当时我与另一位其实不太熟悉的朋友在网上争论。大家意见不合,分歧很大。最终对方玩起了人身攻击,在网上曝光我的个人隐私。虽然对方这么做时是匿名,但我很清楚是说话的账号是谁。我的第一反应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就要挖空心思收集证据,十倍百倍地还击回去。这时候,一位年长的同事看到了,他跟我说:
忍住,千万要忍住。对这种人,你把他的话晾在那里就好了你越反击他越高兴,群众也会乐得看热闹。你不说话,后来自然就平息了。
虽然当时“忍住”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很大,但平时我尊重这位同事的意见,所以还是选择按他说的办了。果然,选择不回应之后,此事就“到此为止”了。我没想到的是,后来有机会在聚会上见面,对方神态竟然有些不自然。不理会这些留言,不去争当时的输赢,竟然给我挣回了几分心理优势,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这些年来我时常会想起“忍住”这回事。当时留言的人堪称非常“下作”,但我终究没有宣战,没有把对方变成自己的敌人。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克制了内心的敌意——敌意与敌人不同,敌人是敌意塑造的结果,敌意是敌人形成的前提。有敌人没敌意,敌人也可能成为朋友;有敌意没敌人,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
我们日常总说,不要树敌众多,不要与世界为敌。许多人也确实在努力避免“树敌”,但他们只是在避免树立敌人,却没有消除内心的敌意。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经常处在一种紧张、敏感的状态当中,一举一动都回触动他的神经。结果对于本来毫无稀奇、可大可小的事情,如果以平常心去看待,可能觉得不值一提,但在高涨的敌意面前,映照出的就是满腔恶意。
这时候即便告诫自己“不要树敌众多”,也无非是给早已冒气的蒸笼盖上厚厚的帘布,外表或许看不出问题,内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有许多表面上喊着“不要对抗”,却怎么也合作不到一起的情况,其实双方没有根本矛盾,只是因为内心的敌意,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从平常中解读出各种莫名其妙的心思。
虽然我认识这种现象,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大概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强调斗争的教育,所以克制敌意需要反复修炼。本文开头说的就是一例:看到一半留言,就想当然认定这是在说风凉话,并且自顾自安慰说“不与人家一般见识”。虽然没有生气,内心到底有一些情绪波澜。本来还为自己能克制情绪而感到满意,等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才会发觉惭愧、可笑。
话虽这么说,这些年来我还是积累了一些克制敌意的经验。简单说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不要预设立场,对不完全了解的人和事,不要因为对方的背景就做特别强的假设,应当保持中性,有时候,预设乐观立场反而能谈成更多合作,交到更多朋友;
第二是必须冷静直面事实,观点看法可以相差迥异,客观事实通常是必须承认,也更容易取得共识的,在客观事实与观点冲突的时候,多半应当修正观点;
第三是如果观点不同,表达时一定就事论事,避免扩大冲突,也避免夹枪带棒攻击对方,戒绝炫技带来的虚幻快感,通常这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第四是一定把人和观点分开,网上有许多“名人”,大部分观点我不赞同,但也不妨碍有时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所以我可以坦然面对“xx的文章你也看”的问题,毫无心理负担;
第五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观点总会有冲突,批评也不见得要强求善意,无论是被人恶意攻击了,还是真的出了错被人指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抱着一定要找补回面子的想法,敌意浓重,反而可能造出许多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要处处做到也确实不容易。
老实说,相比行业水平,我自认为自己的公众号的“商务含量”已经算良心了。每次接推广之前都得仔细查查口碑,如果读者有什么疑问我还负责转达。但每次发,还是会有不少尖酸刻薄的留言。每次看到,我都要静下心来,凝神反复告诉自己:留言这位读者和我没有仇,只是他的期望太高,希望持续看到没有广告的高质量内容…… 往往总要翻来覆去考虑几个回合,才能真正说服自己,戒除反唇相讥的念头。相反,有时耐心承认再加以解释,反而因此交了朋友——打消敌意不容易,但做到了,往往另有收获。
前一段中信出版社的人和我联系,也让我有些“怵”。因为我去年读了讲Google Maps创业故事的Never Lost Again,在大家鼓励下写了一系列故事。虽然自己也查证了很多其它材料,但骨架和大部分素材都来自那本书。后来才知道中信已经早早买下了版权,目前已经翻译完毕,立刻就要出版。这时候他们来找我,我猜多半是找我的麻烦。
结果真正联系上了,硬着头皮聊了几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诉求很简单:
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一系列精彩的讲解。在图书出版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加编辑,转发那几篇文章吗?……
看来,差点又闹出一个大乌龙。
附:Google Maps系列故事
图书正式出版的时候,还会有抽奖赠书哟
如果您认为本文说的有道理,欢迎长按识别上面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