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谈到换工作的考虑,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是前途,还是地点,还是收入,或者是老板?倒回去几年,我估计也会和电视上那些坐而论道的专家一样,给些大而化之、五迷三道的建议。但是现在再遇到这类问题,我的回答只有一个:想想你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做选择就容易多了,你只需要比较它们与自己真正想要东西之间的偏差,选择偏差最小的就好。

看起来很有道理吧?不过好玩的是,每次我给出这个答案,几乎都会得到对方的认同:你说的没错,这个最重要。可是,我究竟想要什么呢?我目前还不清楚,短时间内也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还是来谈具体问题吧,前途、地点、收入、老板,哪个更重要……

结果你当然可以想到,那就是谈了一圈,最终仍然没有结果。 其实对这类问题来说,问多少人都得很难得出答案。有人会说前途重要,有人会说收入重要,有人会说老板重要,大家还会给出实际的论据……问的人越多,往往越迷糊。

这是為什麼呢?我的答案很简单:关于选择的问题,很多是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的,不同的人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想要的东西也不同,表现出来,就是大家看重的选项不一样。拿工作的问题来说,有人可能很挑地域,所以看重地点,有人可能面临经济压力,所以看重收入,还有人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所以一定要找个好的老板。

老话说:纲举目张。要解决这类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纲”,也就是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目标。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只是觉得它太大太抽象,所以一直纠结而没有答案。可是既然纲不能举,目就不能张,面临具体选择时还是会迷惘困惑。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我提供几点自己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健康的。比如强健身体,博览群书,不错的收入,在我看来都可以称之为“健康”。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要求太严格,也可以把标准放宽,即不违背当时代的主要道德标准,比如吃各种好吃的,玩各种好玩的,虽然可能不会有持续投入和积累带来的成就感,但也无可厚非。但是“买彩票中500万”、“赌场上赚回来一套房子”、“摸到股市庄家的规律”、“再赶上一轮房价暴涨发大财”之类,恐怕很难算得上“健康”。

其次,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最“可能合适”的是教育学上说的“最近发展区”,通俗的说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果子太高,跳了也摘不到,久而久之就容易沮丧颓废;果子太低,不用跳就能摘到,难免丧失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合适的高度是不高不低,既能锻炼自己,又有所收获。如果某个人希望强健身体,想成为第二个姚明或者刘翔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以为吃各种营养保健品就可以健身,人就可能越活越懒最终事与愿违。相反,“逐步锻炼到能一次跑5公里,并且每天坚持”就是现实的目标,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去达成。

最后,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应该不断修正。相比前两条,这一条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异议。不是说要听从自己内心吗?不是说设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吗?為什麼要不断修正呢?这是因为,随着经历的积累、见识的增多,我们很可能发现自己之前设定的目标并不合适;或者它本来合适,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之前合适的目标已经不再合适了,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之前设定的目标。假设Dos年代,某个程序员设定了目标是全面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这个目标够健康,也够实际,此人投入了很多精力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但是1995年Windows 95发布之后,大多数软件的工作环境已经全部从Dos转向了Windows,此时再坚持之前的目标不动摇,最终结果还是穷途末路。

以我的经验来说,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健康的、可实现的,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你会逐渐发现,这个目标越来越坚实,而且会渗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些选择即便外人看来有点怪异,其实是能够理解,并且站得住脚的。我有个朋友是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跟我们相处起来也非常自然圆融。我之前一直想不通,中国与发达国家有这么大的差距,為什麼有那么多老外愿意来这里生活。于是,有次我跟他提到德国之行给我留下的好印象,比如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等等,并说起德国生活一定很好,他的评论却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德国的人太少了,不热闹,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