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拿到了德语考试的结果,成绩还颇有点意外。
解释一下:
-
听力、阅读:45分得了41分,等级B1,评价是“好”
-
写作:20分得了16分,等级B1,评价是“合格”
-
口语:100分得了95分,等级B1,评价是“非常好”
总的评级是:B1通过。
B1这个评级来自CEFR,也就是“欧洲语言共同学习参考架构(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Reference of Languages)”。针对欧洲存在的众多语言,它设定了统一的评级标准,从入门开始,分别是A1、A2、B1、B2、C1、C2。
如果达到了B1等级,意味着使用者“能理解自己在工作、学习环境、休闲环境等等遇到熟悉的事物做出理解,能在该语言使用地区旅游时对应各种可能的状况,也可以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熟知的事物提出简单的相关资讯,另外还能够描述经验、事件、梦境、愿望和雄心大志,并能对自己的意见或计划做出简略的解释。”简单说,应付一般的生活是没问题了。
虽然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了,但是英语也能勉强应付大多数场合,实在不行,找个会英语的德国人帮忙并不是难事,所以我一直也没有认真学德语,闲暇时间背背单词,就足够安慰自己了。
但是我也越来越深刻感觉到,如果不会德语,很难深入体验生活:不光是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没法参加、电视看不懂,更重要的是,与幼儿园老师交流也比较费劲(虽然她们很努力跟我们说英语),想到小朋友上学之后德语会越来越重要,我还是应当认真学的。
但是,要如何学会一门新的语言?
我早已经忘了最早是如何开始学英语的,人到中年,学习能力绝不能与青少年时期相比较,而且英语毕竟学了这么多年,弯路也走了不少,过来人深知其中的痛苦。更何况,看周围不少人花了大量的力气学英语,却始终没有进展。那么,再学一门新的语言,我会不会也遭遇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命运?坦白说,我没有答案。
查阅德国官方的语言学习资料,我感到惊异的是,从文档描述来看,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德语,而且只要经过600小时的培训,就可以到达B1水平,似乎完全没有提到我们一般人认为极重要的“语言天赋”。
那么,从零基础开始学到B1水平,需要多长时间?
网上有各种说法。最快的,和德国人结婚,每天在家练习德语的,似乎2个月就可以。在德国的留学生,似乎是每2-3个月能过一级,也就是说,6-9个月可以达到B1。总的来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都需要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
今天回顾,我花在学德语上的时间,满打满算是四个月,平均每天投入三小时以上的时间参加德语学习班——疫情期间本地语言学校的课程都只能在网上开展,让我也深度体验了一把“在线教育”。之后家庭添了二宝,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见缝插针”都是奢望,主要的时间来自晚上把小朋友哄睡之后再自己补习。
朋友“脑补”的台词:我先睡了,你继续学😄
最让我意外的是口语的评价。其实我并没有专门的口语训练,主要是抓住机会跟幼儿园老师、其它小朋友、邻居聊天,外加买菜的时候多聊几句。或许也恰恰是因为没有那么多机会,所以每次聊天都很重视,也会复盘,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好,以及对方有什么新的表达方式。
再往前追溯,或许更大的帮助来自许多年前。当时工作不太忙,所以有几个月,每天早上起来跟着AmericanAccent Training这本书练习美语发音,从此能觉察到外语发音的不同,彻底摆脱了按照汉语拼音的影响。当时想法很简单,只是希望把“够用”的英语练得更地道一点。不料许多年之后,竟然还能从中受益。
现在有不少朋友让我介绍“德语学习窍门”以及“时间管理的技巧”,但是回顾整个过程,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不在语言本身,而是让我确认了一个道理:这世界上的许多学习,年龄不那么重要,方法、窍门也不那么重要,舍得花时间才真正重要。只要足够聚焦,花上足够多的时间,总可以取得想要的结果。
扪心自问,我写这个公众号,许多时候都希望突出“平等”意识。在这里说的“平等”,或者说“众生平等”,其实可以借用王德威对阿城作品的解读:阿城的作品里,主人公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凡人,但恰恰是这些凡人,自蕴含有一股昂扬的生命活力。
如今我已逐渐明白,在阿城的作品之外,也不难发现那股昂扬的生命活力,那就是找到自己认定重要的事情,花上足够的时间,取得想要的结果。与此相对,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意志薄弱,哪怕口气再狠,决心再大,其实都与“生命活力”无关。
我相信,大多数的读者应当和我一样,都是简简单单的普通人。但是,这不该妨碍我们保存好自己那股生命活力。
我努力,你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