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一年又一年,在这个充满焦虑感、短视频大流行的年代,感谢各位读者朋友对这个“古典”公众号的持续订阅,尤其是考虑到2023年我的更新很不规律的情况,实在很感激。

为表谢意,我特地在家录制了这首曲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作为背景音乐播放,陪伴您继续阅读。

​​

今年我们选择在红海之滨的埃及度过新年假期。对,红海,就是最近密切牵动国际物流局势的那片区域。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一方面,看到新闻里南面(胡塞武装)和北面(哈以战争)都是枪林弹雨,另一方面,Hurghada作为潜水和度假的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如织,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时候真让人怀疑,这是个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啊。

在埃及,我们选择的旅游项目之一便是沙漠里体验贝都因人的生活,以及观星。

最早知道“贝都因人”,还是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来看了一些中东近代历史的书籍,深深记住了这个名字。

但是,看一万本书也比不上亲自到现场体验一次。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沙漠不太像经典的“沙漠”,没有细沙,也没有沙丘。反而更像“戈壁”,地上是沙石,风吹来没有细沙,只有寒意。四周有群山起伏,而那些山,也纯粹只是石头——巨石,以及千百年来风化而成的碎石,却见不到半点生机。远处的地平线上总是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红色。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沙漠的夜晚,冷且黑,黑到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大概是久居城市很难想象的。这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正的“星汉灿烂”。循着导游的讲解,我才知道观星不只是找到北斗星那么简单,更可以根据冬季星座和夏季星座,分清楚当下的季节,以及东西(冬日初夜,冬季星座从东方升起,夏季星座从西方落下)。

千百年来,无数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贝都因人就靠这些本领在沙漠中生存。想起来,这真是一副神奇的画面,让习惯了高科技的现代我们,对大自然更多了几分好奇和敬畏。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除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我也想到读过的二战史,隆美尔统帅的非洲军团与蒙哥马利麾下的英军,也曾在北非的沙漠里终日搏杀。当年的那些士兵,晚上看到的大概也是我今天所见的星空吧。那时候,他们在想什么呢?

如此一想,我又很庆幸之前还算读过几本书,所以遇到“此情此景”,还能有些丰富的感觉。苏轼当年可以“赤壁怀古”,而现代人要怀古,可以去到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如果有一定的阅读量,也有旅行机会,可享受的精神生活还是丰富多了。

说起读书,我想到2023年印象深刻的一本书,12 seconds of silence。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朋友们,2024再见

二战末期,纳粹研制了巡航导弹V-1,给英国民众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在伦敦的夜空里,从V-1关闭发动机,到坠地爆炸,时间间隔大概是12秒,这就是最让人惊骇绝望的静默的12秒,也是书名的由来。

实际上,如何用防空火力有效击落空中目标,从二战一开始,就是盟军和纳粹都处心积虑要解决的问题。即便在大名鼎鼎的“不列颠之战”中,英军耗费了大量的高炮弹药,命中率(RTB,  round to bird)却低的可怜,基本等于只有安慰作用。这是因为,当时的炮手必须首先估计飞机的高度和速度,再根据提起算好的弹道数据设定炮弹的引爆时间,才能“希望”炮弹恰好会遇到飞机,并在旁边爆炸。

这种情况显然不让人满意,炮弹应该更“聪明”,不需要炮手每次装弹之前设定起爆时间,而是能“知道”自己与飞机的距离,在很近处主动爆炸。

这是个普遍的需求,英国、美国、德国都在潜心研制这种引信。但是到底要怎么做,大家都没有方案。

炮弹如何感知距离飞机的距离,靠声音?靠光线?还是靠别的什么技术?如果引信需要电池,怎么保持电池一直有效,不会过段时间就失效,也不会在运输中误炸?而且,炮弹在炮膛内部需要承受巨大的重力加速度,并高速旋转,精密的引信如何能承受?更何况,引信研发出来,该怎样说服军方使用?大批量制造和装备之后,又如何保密?

所有这些问题乱成一团麻,谁都没有头绪。最终,是美国的“T部门”(Section T)一马当先,在战争结束前交付了能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VT- Fuse)。

在伦敦,这种引信大大提升了高炮部队对V-1导弹的毁伤率。在太平洋,这种引信摧毁了大量神风自杀飞机。在欧陆战场,这种引信把“阿登战役”中自以为能得到大雾保护的德军炸的鬼哭狼嚎。

12 seconds of silence这本书讲的就是Section T研制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故事。看完只能感叹,要做一点开创性的事情实在太难了,四面八方的压力,不但来自紧迫的时间期限,也来自德国间谍,更来自美军,千头万绪,远远不是单纯依靠“科技人员”就能解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斯福总统早早注意到,二战与一战不同,不会有长时间的堑壕相持,因为科技催生了大量先进的进攻性武器,空军的发展也一日千里,所以防守方再也没有先天优势。因此,他早早设立了专门的科技部门,挑选若干重要课题,投入精兵强将研究。

但是,美军的不少将领对这种趋势仍然一无所知。负责新装备研制的领导去找美国海军部长金上将商量给战舰装备新型雷达,因为他们预见到飞机会对军舰造成重大威胁。没想到,金把脸一横:“我懂,雷达在未来会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就在打仗,我现在更需要的是现在就能开火的舰炮,而不是未来才有用的雷达!”

看来,“创业艰难百战多”,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也同样适用于新装备的研制,适用于任何开创性的工作。

当然我更想说的是,有不少朋友问我,在充满不确定、抑郁、沮丧的时代,要怎么办才好?老实说我也没有特别好的答案。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然后再专心投入地做一点事情,读一本书,弹一首曲子,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安心。

今年就写到这里。2024,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