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1968年3月,苏联海军一艘载有三枚核导弹的潜艇K-129因为事故沉没在北太平洋。因为不知道沉没的确切位置,苏联海军尝试搜救无果,并就此放弃。但是美国人动起了脑筋,CIA想尽一切办法,要从5000米深的海底把这艘潜艇打捞上来。这就是冷战史上奇迹工程的故事。

之前篇章:

K-129,CIA“偷天换日”的工程奇迹

K-129,CIA“偷天换日”的工程奇迹【二】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三】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四】

1974年早些时候,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纽约时报》的记者Seymour Hersh在1974年早些时候找到了CIA的局长William Colby,说他看到一些材料显示CIA正在试图打捞一艘苏联潜艇。他准备就此写一篇报道,想知道Colby的态度。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著名记者Seymour M. Hersh,1969年率先报道了越战中美军在美莱村进行的屠杀,因此获得普利策奖,老爷子如今仍然活跃在新闻界

Colby立刻把此事交给基辛格等人讨论,商量对策。因为政府无权干涉新闻自由,所以Colby无法直接给记者下禁令,他的计划是透露一些必要的信息,激发Hersh的爱国心,让他暂时不要发表报道,虽然基辛格不同意,但最终大家投票的结果表达了对Colby的赞同。于是Colby约Hersh密谈,两个人达成了协议,Hersh必须等任务完成才公开报道,作为交换条件,Colby到时候必须给Hersh提供第一手的独家信息。

好了,虽然安全的威胁已经暂时解除,但很明显,已经有人在对外谈论Azorian项目了——这很有可能是心怀不满,或者毫无信心的海军的人搞的。但是CIA非常清楚,泄密是无可避免的,目前应该做的不是去调查谁泄密,而是紧锣密鼓推进Azorian项目早日完成。

HGE这边,下一个步骤是与CV对接。预定的对接时间是2月27日,地点是Isthmus Cove。HMB-1带着CV首先来到预定对接地点,然后坐沉海底,打开顶盖。借着HGE行驶到HMB-1的正上方,下锚固定,打开船底密封门,放下活动对接支架。CV展开对接装置,与支架锁定之后,活动对接支架把CV从HMB-1中“掏”到HGE的月池里。最后是关闭船底密封门,抽干月池中的海水。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对接时,通过前后的对接滑轨把CV(橙色装置)从海里“掏”上来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如今电脑生成的对接图

对接过程之前只是纸上设计,这是第一次合练,也是第一次集成测试,但整个过程异常顺利,到28日凌晨,船底密封门已经关闭,最后只需要抽干月池里的海水就可以了。但是刚开始抽水不久,就有一台水泵罢工了,其它水泵接二连三也罢工了。仔细检查才发现,为了保证对接作业在夜里也能进行,在水下开了很多灯,这些灯把正在当地海域聚集交配的大群乌贼吸引过来,全都锁在了月池里。于是大家不得不轮班清除水泵里的乌贼,劳动辛苦不说,大量死乌贼的臭味在船上持续了很多天……

1974年5月12日,HGE又回到了E码头,按照计划,只要进行最后一次集成测试,就可以出发去执行任务了。但是Azorian项目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永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挑战,保密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之前,纽约时报的记者Hersh已经打听到了这个项目,虽然他和Colby约定等任务完成再曝光,但他一直在不停打探Azorian相关的信息。Hersh也许会遵守约定,但不能保证没有其他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一旦任务提前曝光,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预定任务日期越来越接近,反对的声音也从各处冒出来。国防部、司法部、海军的官员齐聚CIA总部,对方案提出了各种问题。

国防部和司法部关心的是合法性问题,这种打捞会不会违反国际法?苏联人迟早会知道这回事的,到时候怎么应付?CIA的人说,苏联人之前也打捞过英国皇家海军的L55潜艇,但司法部的人说“那时候可没有核武器”。

海军关心的是另外的点,他们强烈要求有完备的应急计划。之前CIA一门心思忙着推动进度,而且也知道任务面临着很大风险,但满怀信心要博一把。但是,CIA根本没有海上作业经验,谁也无法预料苏联人的反应,不得已只好让洛克希德的火箭工程师参考航天任务编制了一大堆应急计划,总之是可以交差了。海军还要求必须进行完整的测试,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有5000米深的海域来测试,CIA也不想耽误太多时间,所以集成测试的地点只有2000米深。在费了很大的努力之后,这个要求也算过关了。

海军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安全,如果苏联人发现了怎么办?如果苏联人要登船怎么办?如果苏联人要击沉HGE怎么办?对CIA来说,既然一直宣传HGE是民用船只,就不能携带任何武器,万一苏联人要登船,他们除了用高压水枪阻止,没有其它任何办法,然而高压水枪对于军舰和军人是不值一提的。海军提出,船上要搭载海军陆战队员,但执行任务的人员本身已经再三精简了,只能搭载178人,因为HGE没有那么多救生艇,多一个人都是违反航海规定(我不得不感叹,美国人做事也挺死板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按惯例,非军用船只发生争执,一般用高压水枪招呼

况且,为了充分利用本来就不多的人力,所有船员都必须学习俄国潜艇的构造,同时学习俄语。虽然船上搭载了俄语专业人才,但不能保证每个细节都有他们参与,因此所有人都必须懂得基本的俄语,尤其是与武器、核设施有关的俄语。如果搭载的人更多,培训的成本也要上升,这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为了保证让外界相信HGE执行的是民间任务,海军的舰艇和飞机不得接近,最近距离也在400海里之外。如果苏联人把美国船只掳走或者击沉,海军视之为极大的侮辱。所以海军坚持要求,如果不携带军人,HGE必须要携带武器,这一点上CIA妥协了。不过,从军队借武器也会让任务穿帮,CIA只能去民用枪支店买了一些步枪和霰弹枪,并编造了谎言:步枪是用来射飞鱼的,霰弹枪是用来打飞碟的——这都是当时豪华游轮上常见的娱乐项目。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海上射飞碟,一度很流行的娱乐,如今已经罕见

当然,制定应急计划也不是毫无价值。虽然不知道苏联人登船时到底应该怎么抵抗,但怎么保密却是有周密方案的。万一苏联人登船,最要紧的资料——海图、照片、通讯记录等等是绝对不能暴露的,所以CIA制定了方案,每过一天,就把之后不会用到的资料打包,系上重物,沉入海底,万一苏联人登船,则其它资料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沉底。

但也不是所有资料都必须销毁,比如关键系统的重启操作手册、密钥等等,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销毁。在HGE上特别设计了一个管道,从底舱的二氧化碳存储室直通甲板。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管道没有区别,但如果最核心的资料投下去,则会落到一个“全船只有两个人知道的地方”,而且有钢制舱门保护。这个机构的设计特别精巧,而且空间很小,船上其他人不会知道,也发现不了。

1974年5月31日,HGE进行了最后一次集成测试。在之前踩了那么多坑,出了那么多状况之后,这一次集成测试无比顺畅,一切都像钟表那样准时发生。上一次集成测试用了40天才完成,这一次只用了11天。测试完成之后,团队士气高涨,大家都迫不及待,要去北太平洋打捞那艘潜艇了。在经过了五年时间之后,Azorian项目堪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里的“东风”,就是总统的许可。实际上,CIA的几个老大虽然能接触到尼克松总统,但也仅限于正式场合,总统更依赖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基辛格来与他们打交道。5月23日,CIA给基辛格递交了最后一份简报。6月5日,负责决策此事的40委员会召开了专门会议,由基辛格主持。

基辛格首先问:“哪里可能出错?”

中情局局长Colby和国防部副部长William Clement都回答“各处都可能出错”。在列举了诸多风险之后,Clement说,如果计划成功当然很好,但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是场灾难。而且,美国人不可能长时间保密。

对此,Colby的回答是:“别忘了,我们已经保密了5年。而且,现在知道这个项目的总共有1800人,万一有什么不测,我们可以告诉其中的1700人,项目失败了,什么也没有得到。”

质疑方的下一个问题是,K-129已经沉没多年,苏联海军的潜艇技术可能已经大幅改进,如今冒这么大风险打捞它,是否还值得?

主管情报的助理国防部长Albert Hall回答说,苏联海军的技术确实可能已经有了大幅改进,但是五角大楼甚至对他们十年前的导航、通讯、引爆等等技术也一无所知,了解这些信息对美国的安全极有价值。所以,尽管按照评估结果,行动成功的几率只有40%,仍然值得一试。

基辛格担心的另一个点是,苏联人是否已经知道了此事?他们是否在给美国人下套?之前美国的U-2飞机被击落后,苏联人没有放出消息,于是美国宣布那是“一架迷航的气象飞机”,等到赫鲁晓夫见到艾森豪威尔时,苏联才放出生还飞行员鲍威尔被审讯的供词,让美国人狠狠丢了一回脸。这一次,苏联人会不会故技重施?

这个问题谁也没有答案。于是基辛格换了一个角度提问:如果行动成功了,美国民众知道此事,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答案是“会感到很骄傲”。那么,如果行动不成功,美国民众知道了,他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答案是“会好奇,会疑惑,大家的情绪会受到挫折”。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20世纪70年代的基辛格和尼克松,中国人民的两位老朋友

最后基辛格总结道,好了,他知道大家的想法了,但现在还得不出最终的结论,只有尼克松总统可以作出这个结论。

6月7日,尼克松批准了行动计划,但是他同时提出,6月27日到7月3日之间不得采取任何行动,因为那时候他将在莫斯科谈判。

鉴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都在大力发展弹道导弹,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提出,双方应当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第一轮谈判从1969年11月17日开始,一直到1972年5月,才最终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也就是SALT I。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在白宫会谈SALT II的情况

但是该条约没有限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双方继而大力发展一枚导弹装载多枚弹头的技术,于是双方继续谈判,准备第二阶段条约(SALT II)。6月27日到7月3日,尼克松将去往莫斯科与勃列日涅夫会谈。如果此间发声任何意外,尼克松当然会非常被动。

最终,HGE定于1974年6月20日离开长滩码头,前往北太平洋执行任务。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决策的关键时刻,6月5日周三的夜里,洛杉矶Romaine大街7020号的Summa集团(霍华德·休斯的公司已经在1972年改名Summa)只有一名保安人员Michael Davis,他也没有携带武器。猛然有两个陌生人冲上来,一边喝令他“别说话,别乱看”,一边蒙住他的眼睛,封住他的嘴巴,捆住他的双手,夺走了他的钥匙。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summa corporation

虽然被蒙住了眼睛,但Davis可以感到,两个劫匪有备而来。他们根本无需摸索,径直奔向Summa集团存放着最宝贵文档的保险箱,用气焊破坏了门锁,洗劫一空。然后来到二楼,在扫荡了多名高层的办公室之后,他们又来到核心的会议室,把Summa集团正在进行的价值1700万美元的名誉诉讼案的文档悉数带走。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不紧不慢地洗劫了Summa集团总部,带走了大量资料。

差不多两周后的6月17日,Summa总部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在某个地点放了一封信,估计Summa的人会有兴趣。如果他们拿到了信,可以在《洛杉矶时报》上登一则广告,内容是Apex Okay以及一个指定的电话号码。

洛杉矶警方出动防爆专家取到了这封信。信是打字机打的,从内容来看,写信人确实读过了Summa公司的机密文件。而且他还提到,他手里有一份文档,是关于“国家安全和CIA”的。要想拿回这些文档,得付出10万美元的赎金。

洛杉矶警方迅速通知了CIA,向Parangosky做了简短报告,Parangosky又向CIA的老大Colby做了汇报。再找Summa的人调查才知道,之前确实有过一份手写的、关于Azorian项目的概要文档,目前再找也找不到了。是否在失窃文件里,现在也不能确认。鉴于事关重大,洛杉矶警方迅速让位,把问题交给FBI来处理。

现在事情越来越复杂了。首先,写有Azorian项目的文档有没有丢失,谁也不能确定。其次,Azorian项目是CIA负责的,按照分工,CIA不能在美国本土开展行动,只有FBI才可以。再次,FBI虽然介入了,知道有一份关于国家安全的文档丢失,但不知道这份文档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FBI都不清楚,洛杉矶警方就更是一头雾水了。最后,这些劫匪到底是谁?是真的只想要钱,还是苏联特务?目前谁也说不准。

好在不久就有窃贼落网了。此人之前是个演员,在接受审讯时,他丝毫没有提到项目文档的事情,只声称如果招供,需要得到书面的豁免权。CIA发现此人是惯犯,留下了很多案底,并不像专门来盗窃文档的样子。于是他们悄悄退出了,同时要求FBI也退出。

看起来,Azorian的文档并不在失窃的资料里。如今,项目已经是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么,就这样吧。

要补充的是,国内许多关于K-129的报道讲的故事都是“两伙盗贼在休斯的办公室为争夺保险柜而火并”。据我看到的专著、回忆录或者其它参考资料,都没有提到“火并”,所以不知道“火并”之说从何而来。我后来才发现,小时候看过的中文历史资料大多有这样的问题——现场感十足,可惜紧张生动的那些细节并没有来源,多半是由中国作者脑补的。可惜的是,真正重要的信息却没有保留下来。我只能感叹,学好英文真的很重要。

P.S. 去年我写了一系列“Google Maps的故事”,好消息是原著Never Lost Again已经翻译完毕,简体中文版本月底就将上市。得益于中信出版社的赞助,近期本公众号将提供抽奖赠书,欢迎持续关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深海打捞K-129,冷战中的奇迹工程【五】

如果您认为本文有意思,欢迎长按识别上面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