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慕尼黑火车站
最近英国的悲剧成了关注的热点,国内也有很多人关注,还有不少人想不通:“中国已经这么好了,还要去国外打黑工干嘛呢?真是不可理喻”
这种疑问,让我想起了黄仁宇先生的告诫:我们看待历史时,不应当先入为主,预设一个正确的回答,然后质问“怎么不是那样”,而应当设身处地了解当时的情况,搞清楚“为何成了这样”。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点,颇感震惊,因为它和之前接受的教育(“历史规律”)完全不同。这么多年过去,才深刻体会到,黄仁宇先生的告诫,不只是对历史的深刻洞见,更是对世界的深刻洞见。
此次的悲剧尚未有确切结论,据最新消息死者可能是越南人。但无论如何,我来了欧洲之后才发现,确实有不少国人在欧洲打黑工,而且已经成了完整的“一条龙”服务。虽然我来欧洲的时间不长,但有机会接触了几位打黑工的同胞,所以我简单说说自己知道的情况。
我认识的几位黑工师傅,都是五十来岁年纪。与大家寻常以为“打黑工的来自东南沿海”不同,他们大都来自东北三省。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制,大量东北技术工人被迫选择再就业,其中不少就来到了欧洲。当时已经有现成的服务,到欧洲之后就“黑”下来,安心打工——德国基本不查身份证,凭火车票就可以通行欧洲,所以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这些师傅里,有人已经拿到了身份,有人则不想拿身份,打算过些年自我“暴露”,由德国政府直接遣送回国——还能省一张机票。打工多年积累了十几万、几十万欧元,在国内也算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这些师傅就在德国本地的中国人公司,享受“包吃包住”的福利。如果有活,报酬在每天80到120欧元,如果是好手艺或者多面手,甚至可以拿到每天200欧元。即便与国内相比,这也算不错的收入了。而且德国比较注重工作安全,所以即便是黑工,安全和舒适程度也比国内要强。另外,德国“包吃包住”的条件尽管比不上德国平均水平,还是要强过国内平常所见的工地宿舍。
既然是打黑工,必然要体现对德国同等工人的竞争力。在对比了德国工人的状况之后,我对这些师傅多了几分同情。
因为是黑工,所以大多语言不通,也很难接到德国主顾的单,主要还是在华人圈子里找生意。一个朋友的办公室装修工程,黑工的报价是800欧元(5人天左右),而德国人的报价是1200欧元(2人天),虽然总体报价并没有高出多少,但如果算人天,明显德国人的收入要高出很多。
看朋友有点难以抉择,我“自告奋勇”说:我看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电工活,如果实在为难,我来动手也可以,就算帮忙,不收你钱,只是我做的不那么好看。哪知道朋友一听就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不能让你来做。
我仔细问原因,才知道不是他信不过我的手艺,而是斗不过规则:你没有电工资质,所以你去买材料就没有折扣。就算你原价买了材料,因为你没有电工资质,你做完,德国电工不会签字。德国电工不签字,保险公司就不认可。保险公司不认可,将来出了任何事情,就不能找保险公司索赔。
所以你看,所谓“发达国家节奏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种制度已经环环相扣,因此你只能按照约定的方式和节奏来做事,单纯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拼搏精神,是斗不过那些天罗地网的。
这也是朋友难以抉择的原因所在:中国黑工的报价确实便宜,但还不能完全抵消“无法索赔”的风险。最终,他决定选择德国工人。所以虽然我只是浮光掠影地看过中国师傅们的工作,但等到德国工人进场,我才发现,德国人做事贵,也确实有“贵得不一样”的地方。
即便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装修,德国工人也要首先估计工作量,并按照德国人千年不变的termin(凡事都要预约),告诉你什么时候才能开工,一点也不像中国工人,恨不得马上就开工。
等到开工的前一天,所有材料都已经买齐,而且是按照周密的设计方案购置齐全,不是凭经验“大概多少多少”。原来,德国工人还做了一份详细的设计方案。
等到正式开工,让我想不到的是,这德国老哥还搬了个移动音箱来,一边放音乐一边干活,既投入,也乐在其中。哪怕中途休息的时候,所有工具也码放得整整齐齐。到最后,该做的活可能还是那些活,但工作中的这些细节,都与中国师傅“有点吊儿郎当,但也非常灵活”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或许双方收入的巨大差别并不完全来自身份。
我在施工间隙偷拍的照片
但是我也能理解这些师傅,尽管他们没有合法身份,尽管他们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德国人,但是在德国只要遵纪守法基本不会被人故意为难,也不会被扣上各种污名化的帽子(虽然我是南方人,但我仍然很反感这些年社交媒体上对东北人群的恣意抹黑),更没有那么多坑蒙拐骗需要担心,相对还是很省心的。此外,微信兴起之后,他们与国内亲人朋友的交流几无障碍,大大冲淡了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走近去与这些师傅聊聊,就知道他们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谁都不该有优越感。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打拼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最后无论是拿到身份呆下来,还是带回去一笔财富“享清福”,我以为这个选择真的无可厚非。至于国内那么多“不可理喻”的论调,多半是视角狭隘,无法设身处地思考的缘故。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个问题,“目前中国人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是不是世界第一?”提问的人自述“没有出过国,只是在高铁上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在这下面,有个高赞(到现在已经4万4千赞)答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第一”,只是客观描述了自家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 从这个意义上讲,“多一分见识,就少一分虚妄”,这话说的真没错。
如果您认为本文有意思,欢迎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