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30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私信:[email protected]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猫鱼周刊 vol. 029 内地第一家麦当劳

深圳东门老街的麦当劳,据说它是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其实内部装修等都是很标准的麦当劳,餐牌等也很标准(还以为会有一些限定品种,脑洞大开了),唯一特别就是它有三层楼,据说有五百多个座位。这个巨大的发光 M 字几乎成了东门老街的一个地标,不少深圳人都能马上认出来这是东门的麦当劳。

这张照片来得也很巧,那天新买的黑柔滤镜刚到货,就拍到了这个巨大的发光 M 字,黄色和红色的光晕开,很有感觉。这有点像在游戏里刚获得新的道具,然后进入了一个教学关卡,让你试用(白给奖励)的感觉。

文章

剖析 JOSE

原文链接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JWT (JSON Web Token),它是一种身份验证方式,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在:

  • 它支持有效期以及自定义的验证字段等
  • 支持签名,防止内容被篡改
  • 服务端可以本地校验 JWT 的有效性,不需要网络请求(除非需要刷新公钥)
  • 可以灵活地支持各种加解密算法

然而,JWT 其实只是 JOSE (Javascript Object Signing and Encryption)的一部分,JOSE 实际上由 5 个 RFC 规范组成,包括 JWS(签名)、JWE(加密)、JWK(密钥)、JWA(算法)和 JWT。

回到文章,这个作者做了一个包叫 JWX,把 JOSE 的各个部分都做进去了。这个包一开始看云里雾里的,直到看了这个「00-anatomy.md」,才发现原来作者把所有概念串讲了一下。

深入了解 Kubernetes 中 CPU 的 limit 和 request

原文链接

一篇还没读透但是迫不及待想分享的文章。在工作中不时会遇到需要调整部署的项目所需的资源,内存部分还好理解,但是 CPU 的我一直没摸透:假设我需要 0.5 核,系统怎么知道把 0.5 核的资源分配给我呢(不像硬盘或者内存,可以通过寻址划分)。实际上,Kubernetes 是通过划分时间片实现的,一些虚拟机或者 Docker 的实现方式也类似。具体来说,Kubernetes 通过  CPU requests  和  CPU limits  来管理和分配容器的 CPU 资源。比如,当你请求 0.5 核的 CPU 时,系统会确保你的容器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到相当于半个 CPU 核心的时间片。

个人使用指南

原文链接

文章写于 2022 年,正值远程办公兴起之时。个人使用指南(Personal User Mauals)是一个对自己的背景、价值观和交流风格的简短描述。在团队内部每人都要撰写并且交换自己的个人使用指南,帮助队友更好了解自己。

这个概念挺有意思,即刻上就有这个传统,很多人主页会置顶一条个人简介。感觉这个对沟通还是很有帮助的。

项目

jieplag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猫鱼周刊 vol. 029 内地第一家麦当劳
项目地址

清华大学开源的一个抄袭检测工具,用于检测代码的相似度,支持 C/C++、Rust、Python 等。可以本地运行,也可以作为服务端运行。

其灵感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 Moss,也是一个代码抄袭检测工具,它支持的语言更多、更「传统」一些。

我有一个好奇的地方,OJ(online judge)基本上是高校编程机考的必备了,怎么没把抄袭检测集成进去?

工具/网站

全球 DNS 检测

网站链接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猫鱼周刊 vol. 029 内地第一家麦当劳

一个检测在全球各地 DNS 解析结果的网站。对一些大型的网站来说,会在全球各地设置不同的 DNS 解析,保证用户获得最佳的体验,当然这个操作也能用来干一些损害用户体验的事情(也叫 DNS 污染)。总之,要对 DNS 解析进行调试,这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想法

周刊减产了吗

最近的几期,周刊都没有介绍很多内容(指条数),但其实周刊的内容总体还是比较充实,字数维持在 1500 字左右。回顾一下我之前对周刊内容的期望:

从这期开始,我尝试每一周都消化一下上一周往收藏夹里扔的内容,分享一些有趣的文章、网站,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也会分享一些这周遇到的优秀开源项目。我的周刊只会分享一些我在冲浪中遇到的有趣的内容,不会像一些其他周刊一样照搬 GitHub Trending 或者追时下一些热门的内容。

周刊目前会注重于内容的创作,如果当期内容太少,我不会为了不断更而强行拼凑一些我自己没有认真消化过的内容;如果实在内容太少,那就留到下一周一起再发。
不会使用 AI 来辅助创作,包括其实我的整个博客的人类可读内容都不会使用 AI 辅助创作,但可能使用 AI 进行 SEO 优化等。

周刊走到第 30 期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回顾一下,基本达到了我自己的期望。我不会分享我没认真看过的文章/项目,比起一些「内参」形式的信息收集来说,我的周刊更像个人分享的集合。

最近的几期,你可能会发现以下这些变化:

  • 代码相关的内容少了(我近期写的代码其实也不多,在往其他方向努力)
  • 生活、趣味向的内容多了(人不可能只有工作吧?)

不管怎么样,周刊确实满足了我的分享欲。如果你对周刊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我或者在下面评论。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通过爱发电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