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即将公映,拍的是她创办华坪女高帮助山区女孩走出大山的事迹。
在当事人还活着并且活跃着的时候拍传记电影来讴歌,这种做法极为罕见,自然也伴随着很高的风险。电影出品方或者『官方』想要通过这部电影去树立一个标准版本的张桂梅形象,但持有不同观念的群体必定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审视与解读,进而争夺对张桂梅的定义权。
果不其然,《我本是高山》出师不利,在点映期间引发恶评如潮,更发生了编剧现身与观众对骂的戏外荒诞场景……
批评者攻击这部电影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性别议题:
一是不满意编剧把张桂梅亲述的『酗酒的父亲』角色改成了『酗酒的母亲』,人们认为这是主创团队对女性的恶意丑化,更是对事实真相的恶意扭曲。
二是不满意导演安排张桂梅角色亡故的丈夫多次闪回,人们认为这种拍摄手法是在暗示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是在继承丈夫遗志,这是处心积虑在剥夺张桂梅的主体性。有人说,“电影名字改成《我的丈夫本是高山》更加贴切”。
当然,主创团队对于上述指责并不认同,也做出了回应,但这样的回应显然不足以平息舆论的声讨。
张桂梅这个故事该怎么讲,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期待,有人不满意甚至痛恨这部电影毫不意外,只要各方能坦诚地表达,畅通地表达,最终一定是对张桂梅形象和精神的澄清与完善。
电影到底好不好,电影到底有没有按照你的期待在讲张桂梅的故事,其实是两回事。
明天,我会去看看这部电影,从我的视角去丈量一下这座山到底有多高。
在犹豫要不要去看的同学可以在赞赏区投币5元,如果确定不值得看,我会私信告诉你,立马省下50元,很划算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