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灌溉的,是庄稼,不是森林。

——基本常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沙漠里种树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科学

治沙英雄跪地求水这个事情,后台很多读者私信想听听我的看法。说实话我非常纠结:

一方面,从20年坚守治沙的行动和那黑如包公的脸庞都可以直观地看出来,孙国友是一位极具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要知道,他是20年前就有千万身家的大老板啊!

无论他造林有没有补贴,直播有没有带货,都没有改变他造林的初衷,不影响我对他的敬佩。如果他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治沙挣钱发财,我对他的敬佩还会更多一些。

另一方面,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孙国友所种的树即便数量再多也不能称之为森林,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不会有改善作用。原因很简单,他种的树需要持续灌溉,这意味着这些树在当地的荒漠环境中并没有自然存活能力,自然也无法真正改善生态环境。

无论种树治沙还是种草治沙,在刚移植幼苗的需要人工浇水是很正常的。毕竟治沙是逆天而行,浇点水帮这些植物“扶上马,送一程”都很合理,但如果这些植物一直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都需要人工灌溉,那就说明这个治沙方案是错的,是不可持续的。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事,我需要介绍几个基础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治沙?

在很多人朴素的观念里,森林和草原是好的环境,戈壁和沙漠是坏的环境,大家都盼着绿色越多越好,黄色越少越好。这种观念很符合直觉,但它是错的。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荒漠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都是地球生物圈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你别看荒漠环境里生物分布的密度比较低,但它的物种多样性和活跃度其实也是很丰富的,苔藓、草本、木本植物,昆虫、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甚至鱼类都能在荒漠生态系统里生活。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物种只能在荒漠环境中生存。

假设一个极端的场景,如果人类真的把所有的荒漠都变成了绿洲,那绝对是又一次物种大灭绝行动。

那是不是说人类的治沙行动是错误的呢?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人类当前的治沙行动有两种,目的不同,难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一种是对此前过度开垦和环境破坏的补偿行为,尝试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例如,某个地方20年前还是青青草原,因为人类过度放牧或者采矿,土地荒漠化了,现在人工去种一些草,种一些树,减少水土流失,逐步恢复原来的生态,这种是挺好的行为,也是可行的做法。毕竟原来能长出青青草原,说明这里的降水量和气温是足够支撑草原生态系统的。我们人工种草开个头,让老天爷的降雨能更好地保存下来,剩下的交给大自然就好。

另一种是为了改善人类城市生活环境,尤其是为了改善首都北京的空气,减少风沙扬尘,人为地去改变荒漠环境,希望以人力把沙漠强行变为绿洲。

例如此前在内蒙很多地区推广的造林治沙行动,就带有非常明显的“保卫首都”色彩。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沙漠里种树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科学

北京沙尘暴是治沙的最强动力

其中有些造林的地方是近几十年荒漠化的土地,有些几千年来都是盐碱戈壁,在这些地方造林,尤其是种植高大乔木,成功率就会很低。那些能够成活的树木,很多就如孙国友的林场,需要年年抽取地下水进行人工灌溉来弥补降雨量的不足。

可地下水哪来的呢?地下水能抽多久呢?地下水资源的有限就注定了这类人工造林不可持续。也因此,这些树木不能称之为森林,只能称之为庄稼。森林没有人类的干预能长得很好,庄稼离开了人类的灌溉就只有死路一条。

然后,什么是科学治沙?

也有人会有疑问,不是说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吗?森林就是绿色的水库,能够涵养水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种树,人定胜天,一定能把沙漠改造成绿洲吧?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沙漠里种树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科学

梭梭树

是,绿色植被能够涵养水源没错,但绿色植物也有蒸腾作用会导致水分的流失啊,尤其是那些根深叶茂的高大乔木,会把土壤深层的水分抽到树梢,再被烈日蒸腾带走。

这也是为什么荒漠环境里大部分是灌木(比如梭梭)或叶子特别细小的草(比如骆驼草)。都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流失。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沙漠里种树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科学

骆驼草

每种生态环境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物,这是进化的强大力量,不是一句人定胜天就能轻易扭转的。在不适合种植杨树的地方强行种植杨树,那叫逆天而行,那叫农业。

我听过最离谱的事情是有些公司去沙漠里种水稻,还美其名曰有机大米……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沙漠里种树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科学

要我说,这不能叫有机大米,应该叫脑子有坑大米!说得严重点,每一个买这种大米的人都是破坏环境的帮凶!

真正科学治沙,一是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二是需要尊重科学顺应自然。

生态环境都是破坏容易恢复难,现在我们要弥补生态欠账,难免需要投入多倍的资源,需要很多人的青春奉献。怀有孙国友这样坚定治沙信念而且愿意坚持的人非常可贵,越多越好。

与此同时,治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序渐进,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能够种树的地方才种树,把先进的节水技术用起来,把培育出的节水耐旱品种用起来,逐步让绿色的生态环境能够自我维持。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像孙国友这样努力的、可敬的治沙人,最缺的不是水,而是科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