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挺好挺热闹一个活动,因为遭遇集体偷窃而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

据一些参加迷笛音乐节的乐迷反馈,活动最后一天,露营区涌入大批踩着三轮车来的人,洗劫式地“捡走”了大家的帐篷、行李箱、电脑、秋裤,以及舞台的线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是打破河南人偷井盖刻板印象的绝佳机会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成了很多乐迷发誓再也不来第二次的伤心地。

事已至此,当地政府为举办迷笛音乐节所做的努力几乎可以算付诸东流,对南阳和整个河南省形象的伤害也是既成事实,河南老乡偷井盖的段子在网络上再次狂欢。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是打破河南人偷井盖刻板印象的绝佳机会

那……还有什么办法能扭转乾坤吗?有的!

诸葛孔明刚刚给我托了个梦,传我锦囊妙计,如南阳与河南方面依计行事,必定能够扭转舆论风向,甚至有望一举破除『河南人爱偷东西』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自我强化怪圈

对一个地区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会陷入一个不断被新案例强化的怪圈,极难被扭转。除非当地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东北人瞅你咋地,山东人喜欢做官,我们湖北人九头鸟太过精明,还有河南人爱偷东西……这些刻板印象流传了几十年不止,至今在民间舆论场仍然被广泛使用。

是的,你可以列举一千个一万个例子说河南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但只要再发生一例河南人偷盗的新闻,人们就会往『河南人爱偷东西』这刻板印象上再压上一块井盖。更何况是这种万众瞩目场合发生的集体偷盗行为。

所以,要想破除刻板印象,绝不能指望用“正能量”新闻来对冲,那是没用的,因为好事坏事分属两个记忆系统,不搭架的。也绝不能指望通过理性的统计数据来说服公众,比如偷盗犯罪分子中河南籍的比例,比如河南本地偷盗治安案件发生率的逐年下降等等,都没用,感性认知的刻板印象不会被理性所改变。

要打破这个怪圈,要彻底撕掉河南人偷东西的标签,只有一条可行的路:

诚意。

而诚意的展现,就落在“抓人法办”和“返还物资”两个方面。哪怕是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也一定要把戏做足,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

尽量多抓几个,事无巨细公开

当地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包袱,如果真的抓起来很多人,是不是等于承认了情况的严重性,更加坐实了河南人爱偷东西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这种想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管你用多少媒体来强调偷盗是极少数人的偶然行为,公众对这件事的真相已经有了固定的看法。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诚面对,大胆破局。

公安部门行动起来,宣传部门行动起来,这次音乐节上有偷盗行为的人统统抓起来,不要求全部抓到,也不需要杀良冒功,但一定要竭尽努力,查到几个抓几个。抓完人了,要依法处理,及时公开,能拘留的尽量拘留,能罚款的也别客气,加派警力48小时内把处理结果事无巨细公布出来,精确到人,精确到一条秋裤。当然,嫌疑人的人权要保障好,名字和照片该打码的要打码。

做到这一点,全国人民会对河南警方打击盗窃的决心、能力和诚意有一个全新的深刻印象。别的不说,热搜第一位是跑不掉的。

可别说你们连这都做不到,我肯定是不信的。如果没做,一定是不想做。

返还被盗财物,一定要上门道歉

抓完人之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也是特别能出彩的一步,是竭尽全力返还被盗财物。

当地政府应尽快提供一个被盗财物登记渠道,并主动通过短信、网络等方式告知每一位实名购票的乐迷。不管是丢了一条秋裤,还是一台苹果电脑,能追回赃物的,由河南政府派人上门原样返还和道歉,追不回赃物或者辨认不清的,按乐迷上报的价值折现赔偿。别还价,别反驳,只要不是太离谱的,上报多少损失你就赔多少,顶破天也就几百万元的量级,别说赔不起。

最最关键的点是要上门返还,当面致歉,并向公众实时公布返还进度。

是的,这么做有点用力过猛,这么做有表演痕迹,但是没关系,返还被盗财物本身是正义的、正当的、解气的,公众看到这样的表演一定会拍手称快。

这个跨省上门返还财物和道歉的过程,如果能征得事主的同意公开在短视频平台,连续10天的热搜都打不住。

回归基本常识,把偷东西的人都抓起来,把被偷的财物一分不少返还给事主,这正是亿万国人祈盼多年的盛世景象,这么做,一定是对的。

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岂止是能把南阳的名声救回来,一亿多河南老乡都会感谢你们帮忙打破偷井盖的刻板印象。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是打破河南人偷井盖刻板印象的绝佳机会

话就说到这里,接下来看你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