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本周周刊的标题来自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我对这句话的第一个理解是:面向结果工作。研究我们做什么才能有未来,是“做正确的事”,因为这需要我们思考现在的情况,确保我们的努力能够带来长期的价值
刚毕业每年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经常会写“学好英语”、“读 50 本书”,然后每年都打自己的脸。现在想想这些计划都是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看着别人都在这么做,自己也就跟着这么做”这样的场景下产生的,所以每年都没有办法实现计划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这句话第二个理解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是构建在今天之上的,没有当下的努力,也就不会有未来
所以想想之前制定的新年计划,有多少是自己能够按时执行的,最常见的情况是沉浸在计划完成的幻想中,慢慢放弃,最终置之不理
prompt: As the day comes to a close, the sky erupts into a spectacle of colors with hues of orange, purple, and blue stretching across the expansive horizon. The open road invites onlookers into a tranquil journey, with its center lines glowing under the fading sunlight, guiding the way to destinations unknown. This scene captures the quiet beauty of nature's daily masterpiece, offering a moment of reflection and peace.
内容推荐
【创业】Heptabase 与 Alan Chan 的创业观
Alan Chan(詹雨安)是 Heptabase 白板笔记应用的创始人,推荐的这篇文章发布于 2021 年,Alan 在其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休学、创业以及被 YC 投资的故事,以及他在创业过程中总结的 7 个经验
- 寻找创业伙伴时,能力和才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伙伴和自己是否有相同的愿景,以及对这个愿景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决心
- 不要闭门造车,先做出一个破破的东西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数据和反馈,向正确的方向高速迭代
- 用户会不会用,比代码写得好不好更重要
- 尽量每一天都和用户对话,了解他们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使用你的产品
- 数据驱动,使用 Amplitude 或 Mixpanel 等工具追踪
- Sass 产品要尽可能早的优化最开始的体验,Day 1 留存还没有做好的时候,先不要考虑 Day 7 的留存
- 笔记 app Day 1 的留存率取决于用户能否在第一时间就能理解产品的运作方式,可以怎样使用
- Day 7 的留存率取决于用户能否在产品中发现价值,并且能否反复体会到这份价值
- 创意类的工作不要过度产出效率,适时的停下来思考更重要
- 在产品从零到一的阶段,CEO 应该能够自己使用 Figma 打造产品原型、开发软件、花大量时间做客服
- 节省大量沟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把产品做出来,等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再交给更厉害的同事
- 确保自己了解足够多的细节,利于未来的决策
- 梳理典范,CEO 的做事方式对团队文化的建设有巨大的影响
- 随着公司的成长,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 信念和决心,比方法论更重要,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不会的东西学就对了
相关链接
【设计】网络暗黑模式(Dark Patterns)
这个网站介绍的黑暗模式指的是:一些网站或者应用操作用户数据,破坏用户隐私的一些行为,很难说这些手段是对还是错,毕竟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高点击率、留存率的。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观点:不评价,只记录,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和了解
- 诱饵和开关(Bait and switch):通过诱饵吸引用户,然后在隐藏的地方修改条款,比如宣称 60% 的折扣,但却有一个很小注释写着:最多减免 10 块钱
- 纠缠(Nagging): 通过不断的弹窗、提醒催促用户,比如打开一些网站不停的引导用户下载 app,不同的要求打开应用的通知权限等等
- 确认羞愧(Confirmshaming):主要是利用人害怕失去的情绪(FOMO),比如一个取消一个注册内容,网站会提示你:“我不想省钱” 或者 “我愿意全额付款”,让人感觉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
- 获取更多的隐私内容(Privacy Zuckering): 比如一个免费下载电子书的网站,填写用于接收电子书的邮箱之后,还会诱导你填更多的与下载不相关的隐私内容
- 伪装广告(Disguised Ad):通过把一个广告内容伪装为网站的一个元素来诱骗点击,最典型的就是弹窗广告的各种关闭按钮
- 注册容易取消难(Roach Motel):一些网站或者应用注册很容易,但想要注销账户或者退订服务,步骤会非常的繁琐和复杂
- 隐藏成本(Hidden Costs):通过隐藏的条款带来而外的成本支出,比如号称的 9.9 元订阅,实际的条款是:9.9 元订阅仅限前 6 个月,未来会上涨至 19.9 元
- 偷偷增加的购物车(Sneak into Basket):最后支付的时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其他的东西,比如我只想买一张机票,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相关保险
- 误导(Misdirected): DoorDash和HelloFresh通过复杂的取消订阅流程,使用误导性设计降低取消率
- 欺骗性的语言表达(Trick Questions):一段文字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仔细阅读起来却是另一个意思,比如:“如果您不想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愿望清单优惠、优惠券和其他交易,请勾选此框”,没有仔细读可能就会下意识以为是想要收到内容而不勾选
相关链接
【知识管理】在纷杂的世界里,如何有效获取信息
在开始写周刊的时候,相比之前我需要阅读更多的内容,但很常见的情况是:看了很多信息,最后却什么都不记得。在阅读到少楠的一篇旧文时,我发现了问题的答案
在设计和建筑理论,有一个步速分层(Pace Layering)理论,旨在通过不同速度的变化层次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就像图片所示的一样,每一个层次都以自己的生命周期
我们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不是每个渠道都是等价的,需要像建筑一样为信息获取渠道分层
注:以下内容直接摘录原文,因为原文已经非常清晰简洁了,自己再总结一遍感觉是在画蛇添足
第一层:信息粒,刷微博/朋友圈/新闻
- 避免信息过载,此层面信息量极大且冗余,会极大的消耗时间,但能提供最新的灵感火花。建议不断的筛选信息的源头,控制每日消耗在上面的时间,不要成为算法和流水线喂养的懒人
- 客观对待其有效性,人们极易被日常发生的新闻所左右,如最近报道杀人案多了就会人心惶惶,但其实每天死于车祸的人远比此多
- 发现灵感后及时记录,并且尽量附上相关的感想和信息来源,以便日后追查,否则就像大梦一场酣畅淋漓,醒来之后屁都没有
第二层:信息点,阅读文章 / 杂志(论文除外)
- 文章杂志够快但深度不够,一如电影《指环王》虽然故事漂亮剧情宏伟,但是出场人物及世界观刻画,还是比不过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来的复杂和瑰丽。许多文章亦是如此,看的时候拍案叫绝,不过因其写作时间和篇幅,对信息的归纳和抽象远不如一本书来的成体系
- 此渠道属于对关注领域知识点的补足和启发,用来促进我们对现有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也可以作为想要拓展新的领域的先头部队,比如想了解下地铁线路是如何规划的,读一本地铁线路设计教科书显然不如一篇风趣的文章能激起更多兴趣
- 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此类信息的来源,我会定期查看一些不同行业朋友的朋友圈,来看他分享了什么新鲜的信息。一般来说,这个人本身在行业的等级决定了他分享的信息质量,所以如果朋友圈里都是鸡汤,那么你需要思考平时交朋友的思路是否有问题
第三层:信息块,阅读一本书
- 纯娱乐: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效率高,收获低
- 趋势流行:掌握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新模式,激发灵感。阅读效率高,收获一般。有条件最好直接读英文
- 历史经典:培养语感和思维,对人性的观察,建立体系。阅读效率中等,需要大量阅读建立了体系后会渐入佳境
- 科学自然:培养逻辑和抽象能力,认识并掌握自然的规律。阅读效率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不扎实可以从基础的科普 / 自然类书籍读起。短期内最好不要同时看很多本这种书,会很烧脑。
- 哲学思想:思维的框架,元认知,存在的意义。属于奢侈品,阅读效率低,烧脑
第四层:信息流,和睿智的人交谈
- 纸上学来终觉浅,而且多半是被抽象和美化过的。和在相关行业不断前进的人沟通能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环境和更具智慧的思考答案。比如「周末去哪儿」的 CEO 肖鹏兄把他们所在行业和视频网站行业进行类比,把其中几家视频网站战略演化和结果复盘,便能让迷雾的前景拨云见日。而前些日和丁香诊所的田太医的聊天,让我们知道了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断方式,对于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及对于决策学的看法,反过来对于产品设计方面亦有新的启发
- 每个人都是一条不断进化的河流,所以定期的沟通聊天扯淡还是很重要的,和这些人的交谈往往可以伸缩自如,可以具体到一个案例背后的相关信息,也可以挖掘他们做决策背后的历史原因,这是任何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所
-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你被别人启发的时候,也要保证自己能给对方带来启发,毕竟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大家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以及脑细胞换来的,相当昂贵。
信息源:理解定理 / 定律
- 有效信息最终会指向到一些定理/定律,理解这些才能最大限度的举一反三,亦会认知到世界的边界,不会犯下堂吉诃德式的错误。正面例子如 Musk 思考的可回收火箭,既没有违反物理常识,又符合了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
- 定律具有抽象性,这时候可以反过来去阅读涉及相关定律/定理的书籍,将其具象化,更便于理解。比如从《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了解到背后其实是「决策学」和「脑科学」,但纯粹的决策学又比较难看懂,那么再通过阅读《决断力》来看一些更浅层的应用会更好理解。
- 定律和定律之间会有大量的关联,可以顺藤摸瓜掌握相关衍生内容。比如大众心理学里面也会经常提到经济行为学,就可以找相关资料来看继而挖掘其定理/定律。
相关链接
【观点】如何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保罗·格雷厄姆是 YC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为许多知名的科技公司提供了早期资金和指导。此外保罗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文章经常探讨关于思考、哲学、创业以及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内容,推荐的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职业中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独立思考?
- 用投资领域的话说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假设我们对一家公司作出的预测是相同的,这部分预测已经反映在股票价格中了,如果想要赚钱,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 对于创业也是类似的,大家都知道是好点子的领域竞争自然非常激烈,想要突出重围,同样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独立思考很重要,但也不是在所有地方都需要使用
- 比如在大多数的传统企业,维持稳定是最重要的,这种时候需要选择大多数人认为的正确
- 只有在需要创业的领域,需要发掘不一样的角度的时候,才需要独立思考
因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真正的独立思考很难被发现
-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能力较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 所以那些具有最保守思维的人,往往自信他们是独立思维的;真正的独立思维的人,则会担心他们可能不够独立思维
保罗·格雷厄姆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天生的,但也存在后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
- 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待在一起:除了扩大自己的圈子,找到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之外,阅读历史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进入过去的人的头脑中,看看他们是怎样思考的
- 对真理的挑剔:拒绝相信错误的事情,并且对自己的相信的东西也保有怀疑的态度
- 拒绝被强加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对别人的观点保持警惕,不要不假思索的直接使用别人的观点
- 保持好奇心:找到能够激发自己好奇心的主题,或者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A2 English for Developers:免费的程序员英语学习指南,每个教程还附带有练习题
-
WordSea:输入单词后,AI 会生成对应的图片,通过视觉的方式加强单词记忆
-
OpenAlternative:收录各类应用的开源替代版,类型最多的是开发工具和笔记工具
-
AIGCLINK:传递最新的 AI 应用落地解决方案,适合用来寻找产品灵感
有点意思
- 面向现代前端数据管理:这篇文章提出一种观点,本地优先的数据管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么
- 另一个有价值的 AI 的应用场景:通过 AI 帮助边缘智力障碍儿童,科技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