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第十二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本期的通讯想和您聊一下因果性相关性

说到「因果」一词各位肯定不会陌生,无论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说的「善恶到头终有报」还是「报应不爽」,是「一面之缘」还是「在劫难逃」,都是我们最朴素的因果观念。

因果,英语为 causality 或 causation,又称为因果性或因果关系,词义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我们当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因果」=「原因」+「结果」。但是,一定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以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到底有几个。

蝴蝶效应

我为这篇通讯准备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文章都在说蝴蝶效应是证明因果性的一个例证。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了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 的理论,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将可能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事物发展的初始条件是「因」,事物发展的最终的结果是「果」。比如最广为人知的,亚马孙原始森林里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就可能在德州掀起一场风暴,就是按照这个字面意思推导出来的。

然而,我们如果单纯将德州风暴的起因归因为蝴蝶翅膀的震动,是不是就犯了逻辑学上最常见的错误归因呢?

稍微有点气象学常识就应该知道,一场风暴从最初的酝酿,到成为胚胎,再到发展壮大,这之中会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多,大气环流,水温条件,风场条件……都会影响到风暴的产生。而蝴蝶翅膀的震动,对于大气环流、水温条件、风场条件的影响几何呢?

Lorenz, Edward 在他的论文《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中有所介绍,按照目前的科技手段,只能得出“微小扰动能在远距离产生有组织的环流”的结论。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蝴蝶效应更多的是在讲相关性,它和因果性真的太像了,以至于我们经常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误认为是因果性。

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异同

相关性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统计学中,讲的是一个变量变化的同时,另一个因素也会伴随发生变化,但不能确定一个变量变化是不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所以,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是指一个变量的存在一定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产生。

蝴蝶的振翅一定会导致德州的风暴吗?蝴蝶一直在煽动翅膀,可德州不是一直有风暴啊。那既然不一定会导致德州的风暴,就不能说两者具有因果性。

相关性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两个变量一起变动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知道是不是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动。因此两个事物具有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有因果性。

一言以蔽之,相关性不存在,因果性必然不存在;相关性存在,但因果关系不一定存在。

那么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存在哪几种可能性呢?

  • 如果 A 造成 B,那么两者有相关性和因果性;
  • 如果 B 造成 A,那么为因果倒置,两者有相关性和因果性;
  • 如果 A 造成 B,但是 C 也会造成 B,就是一果多因,两者有相关性,无因果性;
  • 如果 C 造成 A,但是 C 也会造成 B,就是隐藏变因,两者有相关性,无因果性;
  • A 和 B 的相关性纯属巧合,那么两者有相关性,无因果性。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佛教中的因果

「因果」是一个舶来词,只是传入我国的时间太久远,与我们的文化融合的太深,才让我们以为「因果」就是本土生长出的概念。

根据目前我所查到的资料来看,「因果」的概念源于古印度宗教,之后被佛教吸收并发扬,再传入的我国。

《摩诃止观》(卷五)对「因果」一词的解释为“招果为因,克获为果”,这个解释与《瑜伽师地论》(卷三八)中的“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共同构建起佛教的因果论 —— 一切事物皆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

在佛教中说的「因」和「果」,是一个非常广大精微的概念,我们只需要粗浅的理解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