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Vol.74 思考、反思与观察

2024.04.09 第十二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4 年第 12 期(总第 74 期)。终于在 Lyric 的帮助下,完成了电子报平台的迁移,从本期开始电子报将仅通过 Quail 平台推送。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

本期头图由 Dall-E 3 生成,prompt 为 I am requesting the creation of a blog header image that encapsulates a fusion of digital garde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mes. The image should convey a sen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hrough its aesthetic. Please incorporate visual motifs that represent a 'digital garden'—such as pixelated plants or circuit board patterns—and symbo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ke neural network visuals or robotic icons. The design should be sleek and futuristic, appealing to an audience interested in technology trends. The ideal dimensions for the header should be in a 16:9 aspect ratio, and it should be delivered in a high-resolution format suitable for web use.

以下是本期正文。


一、对使用 AI 工具的思考

前几天,我在 𝕏 上发了一条帖子:

最近懂了一个道理:只有真正掌握行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人,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 AI 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以最近很火热的 Suno 为例。虽然 Suno 的玩法很「傻瓜」,但想要制作自己满意的音乐,还是需要给出指定的音乐风格。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没有基础音乐素养,大概率只会知道 “pop”、“classic”、“rap” 这些笼统的名词。那我生成出来的音乐,也就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同理,在使用 Midjourney 和今年稍晚发布的 Sora 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甚至,如果我想用生成式 AI 写一个故事脚本或者策划案,我在 prompt 中使用专业名词和不使用专业名词,输出的效果也会有很大区别。

AI 无疑是未来五年最热门的行业和技术。围绕 AI 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个经济价值既是对商业体而言,也是对个人而言。

这种时候,更需要勤修内功。

在这条帖子中我想表达的观点是:AI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要真正利用好 AI 工具,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

可以预见,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 AI 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所谓的「AI 人才」,并不是泛泛而谈的技术人员,而是既懂 AI 技术,又精通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现如今,持续学习和精进专业技能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学习 AI 技术本身,了解其能力边界;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深耕,以扎实的行业知识武装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 AI 带来的巨大变革中立于潮头,获得更高的收益。

二、对数字花园的反思

陈仓颉在他的数字花园「仿生猫不会梦见电子猫粮」中如是说:

脑海中对数字花园的属性逐渐明晰:

  • Personal 我是花园的第一个读者

  • Public 公开的

  • Continuous growth 持续生长的

  • Non-linear 非线性的

前不久,即刻终于推出了笔记圈子,为喜欢做笔记和写博客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和信息集散地。Owen 哥也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他正在筹划一个新的项目——「为所有长期主义者打造一个期待已久的数字花园」。一时间,「数字花园」这个概念又引发了一波新的关注热潮。

好几位朋友都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数字花园,比如咖啡哥哥的数字花园,虽然刚刚起步,但以他以往的状态来看,相信很快就能日臻完善。上个月底,他还写了一篇《有冇结论?数字花园的反思》,文章见解独到,很值得一读。我相信,经过深思熟虑后建立的数字花园,相比一时兴起的,更容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是一件很酷、很有逼格的事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当欣赏过 Maggie Appleton 的花园和 Andy Matuschak 的笔记后,数字笔记的爱好者,很难不心生向往,「为什么我不亲自打造一个呢?」在创建的过程中,甚至会惊喜地发现「想法在花园中不断萌发」的奇妙体验。

但我们真的需要拥有一个专属的数字花园吗?

毋庸置疑,数字花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知识管理实践。我们将知识和想法比作不断生长的「种子」,通过持续更新和迭代,让它们逐步发展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有助于克服完美主义心理,实现渐进式的内容创作。利用双向链接、主题索引等方式,也更轻松地将分散的笔记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互联的知识网络,而非简单的时间流,这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网状结构特点。相比精心打磨的长篇大论,数字花园更强调持续积累碎片化的洞见,降低了内容生产的压力,让笔记和写作变得轻松惬意。

对于热爱学习、思考、分享的人而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记录思想的生长历程,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但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搭建和维护一个花园,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需要有如同花匠一般的毅力和审美。此外,如何在公开性和私密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吸引访客,如何为自己和访客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除了数字花园,还有一些类似的概念,如第二大脑、个人维基等。它们的核心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构建独一无二的个人知识库,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养成每天进行思考、总结、输出的习惯,让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从长远来看,我们必将从中获益良多,只是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

数字花园作为知识管理新实践,有独特优势和吸引力。但建立和维护花园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需理性权衡利弊再做决定。无论是否拥有数字花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坚持知识管理和输出,才是根本。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受益,实现持续成长。

三、对「AI 经济时代」的观察

3 月 8 日,我在 𝕏 发了一条帖子:

很多人、很多媒体都将 Perplexity 和 Google 做对比,激进一些的认为前者终将战胜后者,保守一些的认为前者代表着搜索引擎的未来。

Google 曾经信奉「不作恶」,然而终究还是向我们讲述了「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故事。

Perplexity 真的不会步 Google 的后尘吗?(或许思考这个还太早了,但就目前的发展势头似乎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 Google 当年推出了付费搜索,有没有可能保有初心?

只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尤其是使用环境和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果不其然,刚刚进入 4 月,我就看到了 Perplexity 和 Google 的双向奔赴。前者准备推出搜索广告后者准备推出付费 AI 搜索

从 ChatGPT 到 Midjourney,再到 Anthropic 和 Google,我们正见证着 AI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这场由 AI 引领的变革,与互联网早期的发展趋势有着显著的差异。

与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不同,AI 经济有其独特的特点。在 Web 2.0 时代,用户往往成为了平台的「产品」,而平台则通过免费服务来吸引流量,再通过广告等方式变现。但在 AI 浪潮中,头部玩家如 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并没有采用这种完全免费的策略,而是通过订阅费等模式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这种差异背后,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大模型的训练和运维需要巨额资金,尤其是随着模型规模的增长,计算资源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订阅模式和使用计费模式能帮助 AI 公司覆盖这些成本,并为持续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其次,AI 提供的是高度专业化和定制化的服务,用户愿意为解决具体问题或提升效率的工具付费。这与传统互联网提供的以广告为主的免费服务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传统模式也在用户体验和隐私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担忧,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广告收入的传统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们可能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当用户可以通过 AI 工具直接获取高质量内容时,他们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驻留时间可能会减少,广告的触达效果下降。同时,AI 生成的个性化内容可能分流原本聚集在头部平台的创作者,广告资源进一步分散。部分广告主也可能转而投放在 AI 工具中,分流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广告预算。面对这些挑战,传统互联网公司需要积极拥抱 AI 浪潮,调整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头部 AI 公司近期试水免费服务和广告业务,可能也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既扩大了用户规模,又探索了更多元的盈利可能。

从长远来看,AI 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持续提升模型性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二是改善模型安全性,提升用户信任度;三是探索更多商业化场景,拓展 to B 业务;四是重视数据和隐私保护,践行 AI 伦理原则。

我们正处于 AI 经济时代的萌芽阶段,商业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仍在不断地演化和成熟。传统互联网公司面临转型压力,但也有机会借助 AI 实现新一轮增长。对 AI 公司而言,当前的关键是平衡短期收入和长期发展,既要抢占先机,也要未雨绸缪。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化,把握 AI 发展的大方向,持续创新并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是制胜的关键。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阵痛和泡沫,但我坚信 AI 终将深刻重塑数字经济格局。

最后,我想说的是:站在这个技术革命的转折点上,我对 AI 前景的期待和憧憬是无限的。

四、夜航船

阅读

  • 谈谈我的「三观」是陈皓先生 2019 年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从学生时代到四十岁,三观有了明显的变化。他认为,要有一个好的世界观,需要亲身经历和体会这个世界,而不是听别人说。他也谈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认为用对内的爱国主义解决对外的外交问题是驴唇不对马嘴,爱国主义还可以成为消费营销手段。他也提到,自己更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如上网、教育、医疗、食品、治安、税务、旅游、收入、物价、个人权益、个人隐私等。

  • 数字世界:美国 Web,中国 App 一文通过中美应用生态是构建于 App 还是 Web 的分析,探讨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先全球,美国 PC/Web 互联网领先全球的原因,并讨论了这种差异的后果。文中还提到了 OTT 的概念以及时光机理论。

  • John Barnett 曾是 Boeing 的工程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反对公司的不法行为,包括忽略安全问题、压迫员工和外包工作。在他的劳动争议中,他遇到了困难,并最终在劳动争议的审判期间死亡。Barnett 的同事和家人拒绝相信他自杀,并怀疑公司可能在他的死亡中有 involvement。Boeing 是一家五级军事承包商,有间谍在处处。Barnett 的死亡引发了对 Boeing 的刑事调查,调查了 MAX 飞机坠机事件和 Dreamliner 计划。

  • 我们能指望社交媒体平台减少极化吗?介绍了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克里斯・贝尔的观点,他认为社交媒体平台并不是社会极化的主要原因,而是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并增强了极端派的力量。他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并提出解决政治部落主义的方法在于我们自身。文中还节选了贝尔的新书《打破社交媒体棱镜》一书中的第七章,分享给读者。

  • 小胡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所以他的新文评论与弹幕,也说出了许多网友的心声。

  • 五分鐘瞭解乾眼

  • 租房还是买房,公寓还是 house

视频

五、生活在别处

  • 网友们推荐了一款用于总结全文和针对当前网页提问的 Chrome extension,Elmo,无需 OpenAI 账户,无需登录就能用。

  • 某热心网友制作的 RSS 订阅源合集网站,MoreRSS,可以发现许多值得订阅的网站、博客等。

  • 自从我将博客改为 Astro 后,似乎很多网友喜欢,通过留言、邮件来问我如何搭建,如何修改主题的代码……我正在写保姆级的教程了,请耐心等待。

  • 在机场,C总刚刚过完安检就把身份证弄丢了。幸好我们离登机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又发现的早。机场的工作人员非常和善,告诉我们先到机场的公众号中找到失物招领服务,在里面填写「寻找失物」,然后去安检口挨个去问。好在好心人捡到后直接交给了安检口的工作人员。C总长舒了一口气后,赶紧把填好的寻找失物的表单给撤回了。

  • 我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 TG 频道中分享了一点。等我沉淀一下,就来和大家分享。

  • 本期电子报使用 Heptabase 写作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 如果您想支持我,请适当考虑购买我的付费专栏,定价为每三个月 ¥20 元或每年 ¥60 元。专栏开通了合伙人计划,邀请朋友订阅将有 10% 的收益。


END

如果您觉得本期的内容还不错,欢迎您的订阅

您还可以在 Telegram 的频道找到我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