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024.06.18 第二十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4 年第 20 期(总第 82 期)。本期头图由 Dall-E 3 生成,prompt 为 In this captivating photo, we observe a moment of anticipation as a person gently pushes the first domino, initiating a meticulous sequence that leads to all following dominoes toppling in a display of cause and effect. The overlying theme captured here showcases the careful prepar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action that follows, which could be symbolic of strategic planning and execu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or work.

以下是本期正文。


一、什么是 M0,M1 和 M2

央行在 6 月 14 日发布的报告显示,5 月末 M2 余额为 301.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7%;M1 余额为 64.68 万亿元,同比下降 4.2%;M0 余额为 11.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7%。

对于不熟悉经济学术语的朋友来说,这些数字和概念可能有些眼花缭乱。让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下吧。(注:虽然各国对于这三项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但不妨碍理解。)

M0 代表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个人和企业持有的纸币和硬币,以及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M1 是在 M0 的基础上,加上了随时可以动用的银行存款(活期存款)。M2 则是在 M1 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包括流动性稍微差一点的存款形式,比如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举个例子,您今天要给孩子发 500 元的红包庆祝他考了满分。瞅了一眼钱包,发现还差 400 元,于是您从公司楼下的 ATM 机中取了 400 元出来。此时,您钱包里原有的 100 元和刚取来的 400 元都属于 M0 的范畴。

您在取款时,发现活期账户里还有 500 元。此时,您的 M1 就是 1000 元,即钱包里的 100 元和刚才取出的 400 元,再加上活期账户里的 500 元。

虽然您的 M1 有 1000 元,但您心里并不轻松,因为夫人说还要买化妆品,这个月看来是没钱买股票了,接下来得精打细算过日子。于是您查看了一下,发现定期存款有 1000 元,另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储蓄账户里还有 1000 元。您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您的 M2 现在是 3000 元(M1 的 1000 元,加上定期存款 1000 元和储蓄存款 1000 元),减掉今天晚上就要给孩子的 500 元,也还有 2500 元,省一省还是能过下去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

  • M0 反映了社会的短期消费能力和现金流动性。

  • M1 展现了社会的即时消费和投资能力,其变动可以作为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

  • M2 是社会总体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整体经济的储蓄和长期投资倾向。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 M0,M1,M2 的概念,就可以回到央行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M2 同比增长 7%,表明总的货币供应量在稳步增长。这通常意味着经济在复苏,因为增加的货币供应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不过,M2 的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可能反映出央行对通胀风险的警惕,因此不希望使货币供应过于宽松。

其次,M1 同比下降 4.2%,表明短期内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资金有所减少。这可能与社会对未来的预期不足有关,部分居民和企业更倾向于持有现金或存入定期存款,而不是活期存款。M1 的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活跃度,但考虑到此前基数较高,降幅并不算很大。

最后,M0 同比增长 11.7%,增速相对较快。这可能与近期央行为稳定货币市场、增加流动性供给有关。M0 的增长有助于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信贷投放,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持。然而,从中长期来看,M0 增长过快也可能带来通胀的隐患。

二、罗素对因果律的质疑

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Does Chaos Theory Square Classical Physics With Huam Agency?,其中介绍了罗素对因果律的质疑与批判。

Bertrand Russell’s arguments in ‘On the Notion of Cause’ (1912-13) complicate the picture of causality in physics even further. Russell attacks the idea of cause and effect altogether. In essence, he argues that if A produces B, and A encompasses the environment (the past light cone of A), this broadens the scope of event A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becomes essentially unrepeatable.

Russell’s argument leads us to a dilemma: to uphold the law of causality, we must define events by noting invariable uniformities and by abstracting away most of the physical influences on A. Yet, this abstraction may inadvertently exclude causal influences, undermining the principle of causality. Thus, Russell asserts two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first, that our conventional notion of causality is not grounded in physics; and second, if notions like ‘cause’ must be reducible to physics, we should eliminate our use of the term ‘cause’.

According to Russell, there is no cause and effect at all.

作为佛教徒,虽然知道佛教中的因果律和科学中的因果关系有所区别,但从来没有设想过因果不存在。于是我就找到了罗素在 1913 年的文章 On the Notion of Cause,发现他确实有理有据地对因果观念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包括:

  1. 因果律的过时性:罗素认为,因果律是一个「过时的遗物」,类似于君主制,虽然被认为无害,但实际上已经不再适用。他指出,在先进的科学领域,如引力天文学中,因果这个词根本没有出现。

  2. 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罗素认为,现代物理学不需要因果概念。他指出,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是对称的,而因果关系是非对称的,这两者不兼容。因此,他主张在科学的世界观中应当摒弃因果观念。

  3. 因果关系的替代:罗素认为,科学定律描述的是事件之间的函数关系,而不是一个事件总是跟随另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他认为,科学定律是纯粹的经验事实,没有先验的因果类别。

  4. 因果关系的实用性:尽管罗素承认在某些实用的意义上因果关系可能有用,但他认为没有深层的形而上学真理支持因果关系。他认为,因果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实用工具,而不是科学理论的基础。

  5. 对因果消除主义的批评:尽管罗素的因果消除主义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但许多现代哲学家并不完全接受他的观点。他们认为,因果关系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知识、道德责任和科学解释等领域。

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了解到因果推断在科学中是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过程。尽管有许多方法和技术被开发出来以确定因果关系,但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因果推断仍然非常困难,尤其是在无法进行实验的情况下。科学家们经常面临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关系的风险,特别是在使用回归模型时。

此外,由于物理学主要处理对称的方程,而因果关系是非对称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因此认为,在成熟的科学(如物理学)中,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存在。

科学家们为了验证因果律而进行大量实验。例如,为了验证辐射暴露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使用了布拉德福德·希尔准则(Bradford Hill Criteria),这些准则包括关联强度、一致性、特异性、时间顺序、生物梯度、合理性、一致性、实验和类比等。最后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概率性因果关系的结论。

罗素通过质疑因果律在现代科学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因果观念应当被从科学和哲学中剔除的观点。然而,这一观点自提出以来一直引发广泛争议和讨论。

目前,仍然有许多哲学家认为因果关系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知识、道德责任和科学解释等领域。科学家们也在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推断因果关系,并不断改进这些方法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闲聊作文题的公平性

今年的高考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题目涉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对不同地区的考生而言,可能存在理解和发挥上的差异,引发了关于考试公平性的讨论。所谓公平,是指每个考生都应拥有相对均等的机会来理解题目、展现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4年,新课标I卷覆盖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福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十一个省份,共有约 661.54 万名考生。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023 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9,218 元。在使用新课标I卷的十一个省份中,浙江 63,830 元,江苏 52,674 元,山东 39,890 元,广东 49,327 元,河北 32,903 元,福建 45,426 元,湖北 35,146 元,湖南 35,895 元,河南 29,933 元,江西 34,242 元,安徽 34,893 元。从这个经济数据可以看出,这十一个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从最高的浙江(63,830 元)到最低的河南(29,933 元),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经济条件往往与教育资源和科技设备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科技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相对领先。相较而言,经济较落后的省份,考生们可能接触到人工智能应用的机会较少。

以浙江省和河南省为例,这两个省都是国内最早在中小学生中试水人工智能教育的省份之一。从 2020 年 9 月开始,浙江便将三到九年级信息技术课同步替换新器材。其中,八年级新增 Python 课程内容。新高一信息技术编程语言由 VB 替换为 Python,大数据、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算法,按照教材规划五六年级开始接触。不过,河南省教虽然早在 2019 年 12 月就发布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但据新闻报道,截至 2023 年 6 月,仅有 14 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200 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与浙江省全省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课程相比,还在进行试点推广的河南显然已经落后了。

每个省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例如,2019 年初,教育部在北京举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成果发布会,其中指出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 5 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3-8 年级的学生将全面试点学习人工智能与编程的课程。可见,不同地区学生在接触和了解前沿科技方面存在差距。

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积累和应用体验的考生而言,他们可能对「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感到陌生和困惑,无法快速切入主题、提炼观点、展开论证。这可能影响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相较之下,那些了解人工智能、熟悉相关概念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联想和类比构建论点,从而占据一定优势。

无法否认,高考作文选材越来越注重时代性和社会性,这本身是一个积极的导向,有助于引导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社会、思考问题。但从考试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如何在选材上照顾到不同地区考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确实值得命题专家们斟酌。设法为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尽可能地缩小起点的差距,才谈得上真正的考试公平,也能让高考制度这个在我国最公平的制度之一更加公平。

四、夜航船

阅读

  • 从弃用 Memos 说说开源

    • Memos 最早是模仿 Flomo 的开源项目,我也部署过。不过很快就放弃了。根本的原因是我我始终认为,这一类的笔记工具仅解决了绝大多数笔记工具无法进行快速输入的短板,但如何整理笔记、如何快速调用笔记、如何整合笔记等在使用笔记工具时的常用功能严重缺失。

    • 开源项目的好处是数据由自己掌控,尤其对于笔记这种很私人的数据类型。但如果并没有一定的技术功底,依然要联网使用的开源笔记工具并不比闭源的更安全、更让人放心。

  • 评论尸的的新文章《世界需要重回资本主义》可以和 We Need To Rewild The Internet 对照阅读。

  • 阅读 Peter Jaufman 的文章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inking: Transcript,他提到了「镜像互惠」(mirrored reciprocation)的概念,即通常指在互动中模仿或反射对方的行为或态度,这种行为在心理学和社交互动中非常常见。它可以涉及情感、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的相互模仿,是建立信任和社会联系的一种方式。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本质上都是「镜像互惠」的体现。

  • 在文章 Systems: The Purpose of a System is What It Does 中,作者探讨了理解系统的一个关键观点,即「机器从未坏掉」。这意味着系统的输出结果正是其设计的目的,无论结果好坏。这个观点被称为 POSIWID(The Purpose Of a System Is What It Does),源于控制论专家 Stafford Beer。

  • 物理学家费曼在一封回信中,对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给予了深刻的阐述,强调应该关注并解决那些我们能够真正做出贡献的问题,无论它们多么简单或微不足道。

  • 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可以改善健康、提升思维敏锐度并激发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习惯和偏见会在我们与他人之间设置障碍,但通过微小的调整,我们可以显著改善对话质量。

  • Notes Against Note-Taking Systems 批判了复杂的笔记系统,主张保持笔记简单自然。作者认为,过度依赖系统会让人记录那些看似重要但对自己无实际意义的信息,反而阻碍了创造力和实际工作。文章指出,大多数震撼人心的创作来自于当下的灵感,而非依赖庞大的笔记库。虽然系统化的笔记在特定情况下有其必要,但一般情况下,简单的笔记方式更为有效。作者还提到,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并不依赖复杂的笔记系统,他们的成功更多源于直接的思考和表达。

    •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 Andy Matuschak 的观点很像,在他的笔记 The most effective readers and thinkers I know don’t take notes when reading 中,Andy 指出,许多高效的读者和思考者在阅读时并不做笔记。他们可能会在书的背页上记几个关键参考,或间歇性地在边缘写字,但没有系统的笔记习惯。这些人都是专家级读者,阅读有明确目的,与他人讨论所读内容,并将其用于创造性项目中。过度关注笔记的读者反而可能是低效的思考者。关键在于「更好的思考」而不是「更好的笔记」。虽然许多杰出思考者需要写作来辅助思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笔记可能帮助他们变得更有效。
  • 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了吗?《经济学人》说:是的

    • 《经济学人》在最新的报道中肯定地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科学超级大国,强调了中国在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显著进步,并指出中国科学发展的优势与弱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随着高考的结束和暑假的到来,求职季又要开始了。刚好读到 Josh Collinsworth 在其博客中分享了他在技术行业求职过程中的经验和建议。虽然他所针对的是欧美技术行业的求职者,但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和给出的建议依然有很强的普世价值。

言论

要把软件理解成陪伴自己生命旅程的一个工具,工具有没有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拿起工具时,要去完成的事情。

by Kaffa

The worthwhile problems are the ones you can really solve or help solve, the ones you can really contribute something to. A problem is grand in science if it lies before us unsolved and we see some way for us to make some headway into it.

by Richard Feynman

Everything. Your highs. Your lows. Your happiest moments and the most painful ones. Your failures and your successes. Your losses and your gains. Just remember —people can't come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for no reason. The lessons you learn and the growth that you experience is never spontaneous. It's always meant to be. There's a higher purpose. A goal. A final destination, or a peak in your journey that you will have no idea of until you reach it. But for that — you ne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For that —you need to look for a deeper meaning. For that —you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round you, especially those that love you and leave you. There are some lessons that only people and their existence can give you. There are some lessons that only pain can bring out. There are some lessons that the biggest joys of your life will reveal to you. And there are some lessons that you never knew were lessons until they walked out of your life. Think about it —only then will you stop treating your growth as an accident and start appreciating it as the most beautiful journey created just for you.

by Ruby Dhal

视频

  • 最佳拍档:【思考】佛法与宇宙的终极真理(YouTube

  • 南半球聊财经:随便一个样本看中国地方财政的严峻程度(YouTube

  • Zake Zhang:30岁北欧留学8个月后,还值得吗?(YouTube

五、生活在别处

  • 五月底、六月初写了两篇博客文章《佛法的终极奥义——从一则禅宗公案和 Husserl 谈起》《端午随笔》

    • 还欠着几篇博客文章,既然那么长时间了,就继续欠着吧。
  • 借鉴网友的经验,优化了一下信息源。订阅了 Pocket 的每日通讯和 Instapaper 的每周通讯。这两款老牌的稍后读工具依然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所以由它们根据用户的月度数据筛选出的内容有质量保证。此外,Pinboard 上 Popular 页面中每日也有许多精彩内容。还有很早之前就介绍过的 Readwise Wiseread 也是每周通讯。

    • 从质量上看,我最喜欢的是 Wiseread,每周推荐的内容包罗万象。其次是 Pinboard,不过有许多技术型的内容,更适合程序员群体。Pocket 中的内容属于见仁见智;Instapaper 则基本都与美国的政经有关,并不是很喜欢。
  • 6 月 11 日凌晨看了 Apple WWDC,并没有多么让我兴奋。去年我就说,Apple 既然没有在 AI 革命中占得先机,那应该会发挥自身优势做 AI 硬件。现在看来是应验了。

    • 这次我最感兴趣的是 Apple 提出的 Private Cloud Compute,旨在将苹果设备上领先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延伸到云端,确保用户的个人数据在处理过程中仅被用户本人访问,甚至苹果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无法接触,被认为是目前为止用于大规模云 AI 计算的最先进的安全架构。
  • 6 月 17 日 TiddlyWiki 的开发者 Jeremy Ruston 宣布正在开发 iOS/iPadOS/macOS 的版本。预计 9 月开始在 TestFlight 中进行公测,以此庆祝这款笔记工具的 20 岁生日。

    • 我去年才开始使用 TiddlyWiki,并用它搭建了数字花园 MemEX。虽然整个软件看上去非常古早,但其产品哲学我非常喜爱。
  • 使用了几天 Kagi 后,感觉还不错,搜索到的内容的确和 Google 不相上下,并且干净得多。不过因为它的定价策略实在是一言难尽,暂时没有订阅的打算。

  • 本期电子报使用 Heptabase 写作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END

如果您觉得本期的内容还不错,欢迎您的订阅

您还可以在 Telegram 的频道找到我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