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eekly Spark, a paid newsletter full of timeless ideas and insights you can use in life and work.

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

  • 🔍 Insight:写作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 💡 Tiny Thoughts:3 则

  • 🧠 Mental Model:反直觉的压力管理指南

  • ⚡ One More Thing:Perplexity 首月优惠和 Follow 兑换码


🔍 Insights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最近,我终于开始用葡萄牙语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比如介绍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等。当我用有限的词汇和语法在全新的语言中进行书面表达时,我突然意识到:写作——这门古老而永恒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写作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想到什么写什么」的直线过程。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不断往返、层层深入的递归过程。打个比方,写作时,我们的思维就像勤劳的小蜜蜂在花圃中采蜜,在不同的花朵间来回穿梭,最终将散落的花粉凝结成甜美的蜂蜜。花圃是我们对内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花朵是我们零散的思想,花粉是思想中的闪光点,而蜂蜜就是最终成文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我写作的时候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Leslie,你自己也曾说过你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诚然,当我们熟练运用一门语言时,自然可以表现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如果深入探究写作的过程,会发现我们依然在隐蔽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只是因为我们对所使用的语言太过熟悉,以至于没有察觉到其中复杂的思维过程。

如果深入解析写作的递归,可以发现它体现在多个层面:

  • 首先是思维层面的递归,即从表层想法深入到本质,在不同观点之间来回比较,通过反复思考发现新的联系。

  • 其次是表达层面的递归,即反复推敲用词的准确性,不断调整句子的结构,持续优化段落的组织。

  • 最后是内容层面的递归,即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回到已写内容进行修改,根据新的认知优化整体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我们的思维是跳跃的、多维的、非线性的,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文本却必须是有序的、连贯的、线性的。换句话说,在思维转变为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是非线性的,而文本则需要呈现为线性形式。这种转化过程,就像是将三维立体图像投射到二维平面上,需要找到最佳的投射角度,既要保持原有的立体感,又要确保平面呈现的清晰度。

因此,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在写作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线性思维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探究事物本质;非线性思维则帮助我们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这种思维的双重性,使得我们能够在写作中既保持思维的自由奔放,又能保障最终呈现的文本深度与条理的和谐统一。

当我们深入理解写作的这种递归本质时,就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过程。不必强求思维按照线性方式进行,而是可以让思维自由翱翔,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之间来回穿梭。同时也要意识到,写作时的思维方式既是逻辑性的,也是情境性的,因为最终需要将这些跳跃的思维转化为连贯的文字,需要我们在思维的自由性和表达的规范性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追求在既定规范下的艺术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