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1989年准备去美国留学,但由于六四事件失去了兴致。随后,在国内机缘巧合地创立了新东方。本文收录了一些早期的趣闻,老俞的讲述有趣且坦诚,对创业的人很有启发。

起点

1989年,准备去美国留学,但是因为64的事情没有了心思。

第二年在北大教书的时候开始一些托福和GRE培训,发现能赚钱,于是办了培训班。由于和北大的培训班有竞争关系,被北大处分了,分房和进修的资格都没有了,于是干脆离开了北大。

培训班招生主要招清北的,这些人起点高,容易教出高分,对培训班有很好的影响,其他人看到就会模仿。

大学期间得肺结核住院一年,没事干就背了很多单词,毕业的时候掌握了接近两万单词。


PMF 和增长

离开北大后,自己搞培训,但自己没有名气,只能靠免费搞活动打名气。在给学生免费讲课的时候,发现学生除了听他讲题目,还非常喜欢题目之外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于是找到了一个新东方老师特定的模式:

【知识+幽默/励志故事】

前几场课也没钱租场地,就用中关村二小的操场,连音响都没有,就扯着嗓子给学生喊。第一场来了100多人,有十个八个的留下来报名,就做到了很低成本的获客。

后续搞了几十场讲座,开展了很多免费活动,包括免费录制磁带,免费提供出国咨询。还请学生吃夜宵。因为讲的好,学生口口相传,还允许学生带同学来插班听课,听到一定程度就不好意思免费听了,就开始交费听。这样名气就慢慢传播开了。而且获客成本也越来越低。


当时的学生都是大学里的学霸,来上英语培训也都是自愿的,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新东方的老师资源有限,就开始搞几百人的大班,学生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竞争,就学得更热情了,老师也讲得更有激情了。甚至学生没有座位,坐台阶都愿意来听,就为了新东方的几个名师。


组织

一开始全面备课,但是数学逻辑自己教不了就请人来教,也没有培养其他数学逻辑的老师。
但是那位老师认为自己有独特性,开始要求分成1/4的收入。没同意,因为开了先例和特例,以后就更难办,其他老师也更难办。结果老师不教课了。最后退了一半学费给学生,让他们自学。
这就是大厨效应,防止大厨造反,要么自己做,要么就需要配2-3个大厨,让他们互相制衡。


打分淘汰制度和利益分配,当时只是个培训班,没有股权,给老师的工资是同行的两倍,激励机制是学生给老师打分,4分以下的老师自动淘汰,4分以上每增加0.1分,奖金就增加一档。


原始合伙人制,让每个人负责一个业务,比如徐小平负责出国咨询,王强做纯粹英语学习(新概念等),口语教学。业务的收入的 15% 上缴,其余归自己。各管一滩事,彼此拼命帮助,鼎力前行。


大学演讲招生获得反馈,主题从学习技巧演讲,迅速转变成了人生发展的励志演讲,成为了新东方特色。


从合伙人制到正规的公司股份制
之前几个负责人包产到户各自为政,新业务归属混乱,更全局的事情没人做。一直想变革但都找不到契机。直到后来学校转公司,并且公司上市可以让市值大增,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利益分配机制让每个人都同意了公司股份制。


办事

一开始没有办学许可证,不能招生,于是和东方大学进行合作,分成25%给东方大学,合作了三年。1993年的时候分成已经达到百万级别。
办理许可证迫在眉睫,但是需要的资格很高,副教授级别和原单位批准(北大处分的显然不愿意给)。
于是每天去海淀区教育局聊天,慢慢就熟悉了,第一个条件放宽,北大讲师相当于其他大学副教授,第二个条件可以变通,档案放到人才交流中心,让人才交流中心来开批准也可以。人才交流中心也不给开,但是遇到了自己的学生,就拿了下来,虽然只有半年有效期(没有任何投诉就变长期)。
和东方大学分家后,开设新东方,但当时新东方还没名气,东方大学则被其他人合作开始和新东方竞争,陷入混乱。于是又买断了三年东方大学的名称,每年20万。品牌建立后,切换起来很难。

每周末收的学费有上百万,当时银行对公业务对个人不开放,就自己把钱装塑料袋里带回家,结果被一个犯罪团伙麻醉打劫了。由于天生的抗麻体质,才幸存下来(之前被这个团伙打劫的6个人全部死亡)。
为了解决学费的问题,去和北京银行合作,后来和北京银行关系很好,还被邀请入股,但是拒绝了这个很好的机会。


情怀

情怀,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有成就感,要引以为傲,并且能为社会带来好处和进步。把个人和社会揉在一起,对两者都有好处,就是情怀的核心。

如果对老俞感兴趣,更多内容可看老俞的传记:《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