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好,这里是 Here’s Your Change,一档有关设计、科技和产品的内容简报。我是 Sen,工作时间是体验设计师,空闲时间是独立研究员。欢迎收看第三期。

本期封面来自 1972 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视觉设计,设计师是 Otl Aicher 及其团队。但就在奥运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11 名以色列代表团成员被巴勒斯坦激进派反抗组织「黑色九月」杀害,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 Avery Brundage 在追悼仪式后说「奥运会必须继续下去」。

🗞 一周提要

上周六参加了灵感买家俱乐部Demo Day,分享的正是有关这一档 Newsletter 的起源和内容,因为当天是七夕所在的专题场也是「爱」,我在分享画布里埋了一个非常 Prezi 时代的 Zoom out 梗。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另外很高兴做的 ThingsCon 2024 海报已经更新在官网上了,图形由 DALL-E 生成而后在 Figma 中加工完成。越发感到 AI 可以大大提升创意的效率,它拥有将草稿式灵感「高保真化」的能力,让创作者可以在接近结果的层面进行实验。尽管如此,草稿本和铅笔依然有其价值,因为人会享受过程而 AI 目前还不会。

🔮 产品/项目推荐

汤很热 —— AI 海龟汤

独立开发者碎瓜做了一个 AI 海龟汤游戏,他把海龟汤的汤面和汤底告诉 AI,让它去判定玩家的猜测。游戏里设置了多个故事,你可以随意择一开始,有 8 次猜测的机会,别忘了打开背景音。而在游戏之外,碎瓜还《用 2 万条真人AI海龟汤数据评估大模型推理能力》,过程和答案一样有趣。正如 Ethan Mollick 所言 Always invite AI to the table!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Calculating Empires —— 记录 5 个世纪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巨型图谱

一个非常壮观的对于技术和社会演化的可视化图谱,记录了从 1500 年开始 5 个世纪以来殖民化、军事化、自动化和圈地运动的技术模式,展示了这些力量如何持续地进行支配,以及如何被化解。你可以看到有哪些古老的技术被沿用至今,而它们又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比如在手机、PC和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信息传播为权力操控提供了可乘之地(Communications as Spaces of Manipulation)。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Canopi —— 互联网让我们在一起

上周分享的个人主页工具 Bento 的设计师 Eike Drescher 在今年发布了他的新作 Canopi,一个线上共享空间。你可以在里面创建一个个集合,邀请朋友一起记录生活的各个时刻:一趟旅行、一次婚礼、一场派对… 延续 Bento 模块化的理念,你可以在集合中添加图片、链接、地点、日期、To-Do List 和备注。数字产品访谈专栏 Apptisan 最新一期采访了 Eike 关于产品背后的故事,有兴趣请移步这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Todoist —— 像 Yusuf Dikeç 一样的任务管理工具

一个非常实用和简洁的任务管理工具,名字就是 To-Do List 的缩写。利用标签系统,你可以创建不同的项目(工作的、生活的)添加任务及其截止日期、优先级和相关人。Todoist 可以整合电子邮件和日历,使用下来我发现邮件提醒是一个相对适度的 nudge,不会让你烦躁但又有一定警示作用。免费版足够日常使用,可以创建 5 个项目,付费版提供了更大的项目容量、更多任务视图、AI 助手等功能。Todoist 就像土耳其射击选手 Yusuf Dikeç 一般,直接有效。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Are.na —— 一间内向的互联网公共阅览室

没有广告,没有点赞,没有算法推荐,没有数据留存,商业运转仅靠会员订阅和一次众筹。这就是 Are.na,一个内容收藏站、灵感策展室和思想连通器。如果说 Pinterest 是一座精美的商业书店,那么 Are.na 就是一间户外的开放阅览室:你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支持几乎所有文件格式),也可以看到别人的独家收藏(而不是雷同的推荐),如果兴趣相投你们还可以一同装点内容橱窗。Are.na 上的浏览体验就像是分头在逛一处实体空间,没有算法销售塞内容给你,任凭自己的兴趣移步换景,偶尔结识另一位漂流者,这便是它的独特气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 好文分享

How culture is made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Metalabel 杂志的一篇文章,创始人 Yancey Strickler 以英国独立科学团体 Royal Society、美国朋克厂牌 Dischord Records、艺术团体 Guerrilla Girls 三个组织成立的故事为例,分析了文化和亚文化创造和发展的过程,有以下三个洞察:

1. 文化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和对话
2. 文化力量是由一系列活动所创造的,而不止于一个时刻
3. 文化的转变往往是集体创造的结果

创作者希望将自己的「文化」植入到这个世界中,但他们需要团体的力量,因为「作为个人,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群体中,我们将成倍地强大」。对我来说,灵买是这样的群体之一,但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在于 One-man Army 式的孤独创作不适合平凡的我。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The Arc of Collaboration 协作之弧

投资人 Kevin Kwok 通过对不同产品的分析,探讨了数字工具可以如何改变协作和生产力。文章认为协作工具趋于将沟通嵌入到工作流程之中,而不是单拎出一个 Slack 用作信息传导。Figma 是现在,Discord 是未来。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 冲浪灵感

✨ 杂糅推荐

🎙️ 播客|值得细品的 Lex Fridman 和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 的对谈

🎬 视频|看到过最会应对求职面试的人 Jeff Su

💿 专辑《Bread 'n' Butter》by OMA

📮 我的通讯

我和朋友 Weiwei 共同运营了一个 Telegram 频道 Roller,分享设计和科技类产品,专注于推送世界各地的新奇新鲜项目。目前已经分享了近 300 多个有趣产品/项目,欢迎订阅:https://t.me/rollerrolling

我有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找零工坊」,分享泛设计类思考和 Side Projects,欢迎关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还有一个播客「找零电台 Change.FM」,分享关于设计的林林总总,虽然是年更播客但第二期就快要出了,欢迎收听:https://changefm.typlog.io/


感谢花费你的注意力 👀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