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的内容终于攒够了一期,这一期隔了半年。newsletter 的所有内容之前都零散地出现在小报童或者聊天记录中,这里只是汇总整理。
今年开设了小报童,有的朋友认为这个是付费 newsletter,这是一个误解。小报童的定位是一个知识库,而不是付费 newsletter,虽然我每次更新会以 newsletter 的形式推送,但有本质区别。小报童付费购买的是知识库的访问权限,存量内容和增量内容在权重上并无区分。虽然只会推送增量内容(这一点我已经和小报童沟通过了,建议他们同时推送未读的存量内容),但里面的每一篇,如果愿意,都值得看一下。
小报童里面的内容,我会尽可能地复刻我本地的知识库,只是无法包含以下内容:
- 不成系统的零碎笔记;
- 我的投资决策日志(操作、持仓);
- 生活有关笔记。
所以,你会在小报童里找到一些公众号上见不到的笔记,这些笔记对我来说蛮有用的,但是因为形式、版权或一些隐私问题,不适合发布到公众平台。
另外,对于大部分朋友来说,小报童可能并不能够匹配你的需求。如果买完了后悔,平台本身设置了 24 小时无理由退款,如果超过时间,可以随时联系我退款(平台抽成部分无法退款)。小报童上提供的是增量内容,如果不需要,直接告诉我即可。
今年以来,阅读和工作的重心都在具体的公司上,因此在文章阅读上,内容就不是很多,不过依然有一些文章我认为值得一读。有一篇《商业演化:商业与投资的真实本质》的笔记已经独立成篇,这里收录了其他零碎的笔记。
1. 关于餐饮、零售的一些分析讨论
1.1. 南城香的生意经
汪国玉的一些商业思考:
南城香做早餐有竞争优势,因为:
- 需求稳定:刚需。
- 供给有限,竞争对手不强:很多商场店做不了,大饭店又不愿意做,最多的是夫妻店,可能卫生条件又达不到。我们是社区店,正好有这个条件,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
- 自己的优势:依靠中央厨房(「没有它,价格是降不下去的」),实现品质较高的情况下成本较低。
产品设计:
- 3 元不限量:本身不亏钱,同时吸引人气。3 元主要是小米粥、大米粥,皮蛋粥、胡辣汤、豆浆、豆腐脑、牛奶,包括咸菜等。以粥为例,它的成本其实没多少,一把米就是一锅粥,熬得越多,成本越低。客流多、人气旺,流水就多,成本自然摊薄了。如果一天有1000个顾客来吃早餐,3 元自助的收入就是 3000 元,成本 1000 块也够了。
- 自助的形式:我们之前的早餐不是自助,是把每份餐送到顾客手里,需要很多服务员。如果改为自助,让顾客自己来装、来端,吃多少、装多少,反而有体验感,顾客满意,觉得自由,还把服务成本给省下来了。
决策机制:真正的核心决策人员四五个,大家没事的时候,就来这里聚一聚、聊一聊,提出建议,然后一起做决策。没什么固定的提案流程。想好了就可以行动,先试错。第一家店成功了就推广,错了也没关系,纠正就行。
社区店和商场店的选择:
- 商场变化很多,有可能哪天就不行了,但老百姓总要吃饭,只要有居民在这儿,有楼房在这儿,大家就永远会消费的,只要你用心做事,事情做好了,你的买卖是永远有的做。
- 商场店比社区店更容易挣钱。
- 商场装修成本很低,不需要外墙装修,保暖也没有问题。社区店就不一样,店铺情况很复杂,你可能需要自己接天然气,少则几万块,多则几十万,同时要保证不要扰民。卫生、工商、消防,城管,街道,环保……所有部门都会管你。
- 商场客户容忍度高。在商场,客人相对随意点,菜里吃出一根头发,好好处理,就沒事了。但社区店吃出一根头发,开口1000块,吃鸡肉磕着牙了,也要赔。而且价格绝对不能贵,贵一毛钱,大爷大妈们会说,你为什么比人家贵?
- 商场选址简单。一家万达店开好了,所有万达都能进,这个地方生意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只要商场人气旺,你就不愁没生意。但对于社区店来说,街铺是有限的,好位置不好选,技术要求太高,一不小心看走眼了,就是赔钱。
- 商场店的长期效益不高。
- 社区店,可以开10年、20年,房东不会赶你走,我也会培养一群我的老顾客。但商场不一定,可能我们今年挣钱了,把这个位置做起来了,三年租期一到,商场就把你换走,租给出价更高的人,换新的品牌。我刚把装修本钱收回来,又换个地方,那不是白干了吗?
- 商场和品牌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商场,客流依赖的是商场,只要商场有人,就有生意,店并没有创造自己的价值,永远寄生在商场身上、依附于它,久而久之,就没有核心能力了。我更希望,南城香用实力说话,商场觉得我自带流量,撵我走是一种损失,反而邀请我入驻,这样博弈才不会失去平衡。
【相关文章:每日人物《我们跟南城香老板,聊了聊穷鬼套餐的秘密》】
1.2. CK 对零售商的理解
1. 什么是零售商?
零售商是帮助商家将产品或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第三方服务商。零售商的核心工作是需求满足,是通过组织供应链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中赚取一定的服务佣金。
2. 零售商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提高了供需双方的流通效率。
- 对于品牌:零售商可以帮助它们更快的找到用户,并且把货卖出去。效率体现在寻找和说服用户购买的时间成本上。
- 对于用户:零售商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帮忙找到高性价比的产品。效率体现在产品的选择范围和购买的便利性上。
3. 对于零售商来说,商家和用户,哪一个更重要?
用户,因为用户给整个产业链付费,零售商和品牌共享整个利润空间。品牌则是零售商的合作伙伴,两者在销售上相互配合、在利润上相互竞争,存在这种特殊的竞合关系。
4. 零售商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有三项最基本的需求点:便利性(包括购买便利性和使用便利性,需要考虑便利性需求结构)、选择丰富度和价格。其中价格是最重要的。
没有哪个零售商是可以同时做到三个基本需求的,即零售商的用户需求不可能三角。
5. 零售商如何管理供应商?
零售商管理供应商的核心工具有两个
- 大量获取流量的能力,流量意味着销售额,零售商才能说服品牌合作。
- 中心化分发流量的能力,零售商有能力引导用户去购买指定的品牌。
这两个工具是“且”的关系,不是“或”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6. 两种典型的合作模式
寄售联营模式:典型的是淘宝、拼多多,简单来说就是“流量换价格”。零售商资金和库存压力较小,但是零售商没有定价权,对流量要求较高。
经销买断模式:典型的是京东自营。零售商拥有定价权,对流量要求不高,但是存在资金风险和库存风险,对经营能力要求非常高。
7. 零售商经营的本质是什么?
零售商经营的本质是流量的低买高卖。
零售商和用户做了一个交易:用户主动来消费,零售商节省了广告费用,给用户更低的产品价格,双方共赢。而要实现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产品价格,零售商需要得到品牌的支持。为此,零售商和品牌也做了一个交易:品牌给零售商更低的价格支持,而零售商在流量分配上给品牌更大的份额。
【相关文章:CK商业逻辑研究《关于零售商的理解》】
1.3. 王烈对元气森林的一些思考
1. 做生意不要出于个人喜好
唐彬森做饮料的原因:
- 市场规模大;
- 渗透率低;
- 现有产品做的不好。
唐斌森介入的理由是这里有机会,而不是热爱,这个理由不错。
王烈认为,个人有强烈的喜好,再把喜好做成生意,就容易用个人喜好替代市场需求,员工围着老板的审美情趣转,最后做成了个人兴趣小组。假以时日,多数生意做不大,但足以毁了自己的兴趣。
2. 出色的失败观
失败是一个事实,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从失败中得到的感受,以及怎么看待失败。
唐彬森在面对王烈之前的批评时(参见《给元气森林的一封信》,他的做法是:把信打印出来,贴在了工厂的公告栏里。
王烈认为,应该像黄仁勋学习,秉持「必须分享失败」的理念,面对失败时,反思每一个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确保「不贰过」,同样的判断失误,不重复犯,把失败当做珍贵的反思机会。
在产品上,元气森林的产品逻辑是:试错,层层筛选。用快速且低成本的失败,不断地证伪,通过大基数筛选出成功的标的。表面上,是在追求速度和效率;实质上,是一门「主动失败」的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加速可能的失败的到来,那么迭代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附:在失败观的这个事情上,还可以参考一些之前的笔记:
3. 什么是真的商业机密?
王烈认为,成功真正的秘密是彼得蒂尔说的「Open but Unsuspected Secrets(公开却不为人知的秘密)」。
- 公开:可以和盘托出给你,给所有人;
- 不为人知:往往来自如何落地这个秘密,这需要「意愿、能力、程度」,就是方法给了你,但是你通常「不想做、不能做、不到位」。
大前研一说,什么是专业主义?专业主义就是「我什么都告诉你,你也做不过我」的能力。差在哪里?「意愿」和「能力」的问题 —— 不愿意干、不会干 —— 容易识别,藏得最深的,是「程度」。
这在体能训练中最明显,你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对于专业运动员,那只是热身,刚刚开始;你以为你动作标准了,那是因为没见识,你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抠技术动作细节的。
4. 元气森林的商业机密是什么?
王烈认为,应该不是品牌、销售、推出新品,而是管理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企业的组织机制问题,是「公开却不为人知的秘密」。
传统的快消企业都是「胖公司」,而元气森林现在是一家敏捷的「快公司」。快公司的业务模式、组织机制、绩效考核、团队文化,才是产品管理能力的助推器。
- 典型的「快公司」:现在的拼多多、东鹏饮料;
- 典型的「胖公司」:未来的拼多多、阿里巴巴、康师傅、统一。
「胖公司」和「快公司」,和公司规模没有直接关系。
5. 为什么大公司少有「快公司」?
政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分,叫「非常政治」和「日常政治」。
- 非常政治,适用于需要重大决断的时刻;
- 日常政治,适用于稳定时期,那时没什么重大危机,规则已经给定,只要正常运转即可。
要应对「非常政治」,需要的是强大的心脏和脑洞。但是,「日常政治」排斥这些,这些做法会打断人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企业家往往属于「非常政治」,职业经理人往往属于「日常政治」。
这背后的原因是「理性化」:在给定了目标的情况下,依据效率原则来设计手段,以达成目标。在「理性化」的情况下,最终结果一定是「规则最大」,规章、制度、目标分解 、KPI、SOP,这些是「理性化」注定的结果。任何具体的人事变动,都不能影响到规则本身。张三李四要从属于规则,被规则所管理,不能反过来。
古今组织中的三元博弈结构:
类比 | A | B | C |
---|---|---|---|
古代帝制 | 帝王 | 官僚 | 贵族 |
现代商业 | 企业家 | 职业经理人 | 创业老臣 |
贵族逐步交出特权,创业帝王渐渐力不从心,转二代,贵族们参与宫斗,官僚们站队,尘埃落定,二代影响力减弱,企业靠官僚体系,靠着规则,平稳运行。
官僚体系,靠规则运行,无法生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挑战性的目标的,必须是来自官僚制以外的力量,比如创始人,开创性企业家,或者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管。
官僚体系下,只能赢,不能输,更不擅长主动输,想打造一个好的产品管理体系,很难,这是体制带来的、系统化的难。所以说,快公司,基于主动犯错的新品研发能力,可能真是一条护城河。
【相关文章:谈呓录《给元气森林的一封信》、《一个中二黑客的无限游戏》】
2. 投资人访谈或信
2.1. 芒格和 Collison 的访谈
1. 决策树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很有用
当我接触到帕斯卡的数学和基础概率论时,我立刻意识到这门数学有多么重要。我的数学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所教授的这门数学(指概率论)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多么重要。我一生都在反复运用这种方法。
以下是帕斯卡当年讨论「点数分配问题」的简化版(来源):
1651年,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这两个赌徒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
这里面就用到了决策树的方式:
其实之前在提到三门问题的时候也用到过决策树的模式:
我感觉这个方法比背公式更容易掌握和运用。
2. 投资品牌公司的难度提高了
投资(这门生意)的困难在于,大多数企业都会消亡。这就像进化一样。在300年的时间尺度上,几乎所有事物都会消亡。当然,成功的投资要预见到可能摧毁企业的因素。
事实上,如今对于控制大品牌的人来说,情况将变得更加困难,对于大品牌来说,未来的困难将比过去100年更多。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你应该意识到(这种风险),即使你还没有看到这一点。
品牌公司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一是渠道。渠道有集中的趋势,渠道议价能力提升,甚至渠道商自建品牌(Costco);二是供应商。供应商可以进行 DTC 售卖,通过互联网将货直接卖给消费者。
而且,芒格提到,好主意被推高到如此高的价格,以至于它们越来越危险,因为没有一种投资会好到那样,把价格越抬越高就意味着会毁掉它,树不会长到天上去。
3. 关注资本效率高的公司
总体来说,巴菲特和芒格喜欢那种不需要任何资本就能印出很多钱的企业。拥有一家能够赚取大量利润却不需要任何资本投资的企业,要比另一家你必须投入大量资本才能赚钱的企业更好。
这里面的资本占用有两层含义:一是需要投入大量固定资产,一是需要占用非常大的营运资金(应收、库存)。
芒格提到开市客因为周转效率高,不需要营运资本,他们在需要向供应商付款之前已经把库存卖出去了。
企业的资本效率是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的函数,而不仅仅是利润率。薄利多销也是资本效率高的一种形式(最终还是回到 ROIC)。
4. 有的行业更容易陷入竞争
芒格提到了一些行业特征,比如:
- 每家企业都有大量的资本设备,一旦利用率降低,就会立刻大笔亏钱。因此,每家企业在个体理性的驱使下被迫陷入破坏性竞争,比如航空、酒店。
- 餐饮这样的行业,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少数餐馆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让业主们维持生计。竞争太激烈了,很容易供给过程。
5. 投资指数 8% 的收益并非一直如此
虽然过去的 100 年,美国市场的收益是如此,但是芒格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时期。大萧条让每个人都感到绝望,他们受到了彻底的蔑视,然后经济体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投资环境和经济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善,情况才变得如此好。
如果你回到1900年左右,看看英国的富人是怎么做的,他们购买的是2.5%的国债(未扣除通胀)。如果想要安全,2.5%的回报被认为是可以满意的。在1880年左右,英国的富人中没有人认为有任何安全的方式可以获得8%的回报。
过去100年是那样,并不意味着在未来100年也会如此。这么多好事同时发生了,才有了这么好的结果。但未来并不总是会有那么多好运。
6. 芒格面对困难的建议
Suck it in and cope. 接受现实,面对现实。
Adjust to whatever society turns out to be and you do the best you can. 无论世界变成什么样子,都要适应它,并尽你所能做到最好。
7. 基金公司应该披露资金加权收益率
这是芒格的建议。他认为,这将完全改变每个人推销(理财)服务的方式,培育真实、卓越和许多其他方面的良好风尚。
芒格提到了一个对冲基金的案例,基金经理赚了很多钱,但按每一美元每年来算,净回报是零。因为当他管理的资金规模更大时,他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
我查了一下,这个算法在 Excel 里面好像比较容易实现,就是 XIRR 这个函数。
【相关文章:John Collison《John Collison 访谈 Charlie Munger》】
2.2. 投资聚义厅 2023 年信
张其羽在其 2023 年信中,阐述了景气投资的难点,我觉得很清晰。
事实1:A股过去几年的行情乃至更早的历史都可以证明,一个阶段集中做当前最重要的带有产业故事的beta趋势,是每年最赚钱的方法。
推论1:遇到下一个主线时继续这么做,重复循环轮动,似乎就是一种长期收益最大化的打法。
在实操层面,景气投资的方法主要表现为,找对主线后拿住S级龙头股,并加强兵力在路线图上不断侦查和扩大侧翼范围,增补A3或B1变A3的机会,对组合内的股票进行快速轮动。这样既可以避免单吊个股的风险,又可以做到集中效果下的获利速度,同时资金承载量又可以很大。
理想状态下,如果你能够在不同行业中完美轮动的话,A股就是你的印钞机。过往的景气轮动:06-07的煤炭有色、09-12的消费医药、13-15的互联网、17-19的白酒、19-20年的半导体/CXO、21年的新能源、22年的储能、23年的AI。
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A股研究员的工作都转向了Beta驱动的研究,细抠公司竞争力似乎成了一种浪费时间的工作。因为只要Beta好,个股竞争力好不好关系并不大,错了也不太会亏钱。而如果Beta有问题,个股竞争力强股价也得跌。
但是与此同时,存在另一个事实:
事实2:不少在19-21年成功轮动的选手,在22-23年表现都很逊色,22年没有抓到储能,23年没有抓到AI。
原因是什么?张其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想要做好景气投资,需要同时做到以下两点:
- 要认识到股票市场上的景气轮动是会轮走的,且在轮走的时候会释放出很大杀伤力。相当一部分人似乎没有认识到这点,或者拒绝认识到这一点。
- 要判断出主线并且在行情的大多数时间内坚持主线。
- 判断的过程,需要:1)具备高维度的认知力和共鸣能力;2)对自己具备高维度的认知力和共鸣能力具备非常强的信心;3)敢于战斗的勇气。
- 坚持的过程,需要:1)不恐高,抑制获利了结的冲动;2)不被舆论影响;3)不担心基本面跟不上;4)不被其他板块的高性价比影响。
- 需要学会在两者之间切换。
【相关文章:投资聚义厅《繁花落尽,勇者前行》】
3. 心态或自我提升
3.1. 两种游戏:谁是赢家 vs 谁是输家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
- 「谁是输家」的游戏(Loser's Game):80% 的分数因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s)而丢失。你需要避免犯错,并等待对手犯错来获胜。
- 「谁是赢家」的游戏(Winner's Game): 80% 的分数是通过不可思议的妙手赢得的。你需要尽力做到最好。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你在玩什么游戏,以及如果游戏规则改变了,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
投资更像是第一类游戏。
读者补充(来自于@ANONYMOUS):个人粗浅的感受:二级市场投资更像是第一种,避免永久性亏损就是靠近盈利;一级市场则更倾向于第二种,一期基金90%项目都可能是打水漂或者回报平平,但是剩下10%贡献了极其出色的收益。一级市场有可能出现Homerun的大赢家。
【相关文章:Sahil Bloom《Winner's Game vs. Loser's Game》】
3.2. 如何变得更加 Agentic
Agentic 是一个我之前不了解的词。我去查了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是:能动性。
agentic 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具有行动力、主动性和决策权的特征。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即个体是否具有自我控制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在心理学中,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采取行动来影响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人格特质,比如领导力和自我效能。而在组织行为学中,这个词则涉及到员工在组织内部的角色和责任,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新力。(来源)
我感觉,这篇文章就是想说,如果在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具备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建议:
- 学会询问,并学会接受「拒绝」。你需要不断询问那些让你感觉「不合理」的事情,以确保你对「合理」的直觉是准确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你也要学会接受「拒绝」,学会不因为「拒绝」而感到惊讶或沮丧。作者提到一个练习的方法:去申请一些明显你会被拒绝的工作。
- 寻求真实反馈。比如为人们提供匿名提供反馈的渠道。
- 广撒网。在一个项目初期,尽可能多地接触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很多幸运会扑面而来。
- 假定一切都是可以学会的,即使是看起来很难的东西。
- 爱上「小白」状态下的自己,不要害怕被嘲笑。在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时,你必然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非常蠢的。你需要爱上这个状态,去提问,去提高。跨越这个状态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 要劳逸结合。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让精神状态保持充沛,才有可能变得 Agentic。
【相关文章:Cate Hall《How to be More Agentic On a Supposedly Difficult Thing》】
3.3. Kevin Kelly 的人生建议
Kevin Kelly 老爷子过生日了,按照惯例他给出了一些人生建议。之前在 2021 年曾经记录了一些,详见:Kevin Kelly 的人生建议,后来 2022 年和今年都有了新的更新。还是像上次一样,记录一些我感触比较深的。
2024 年(101 Additional Advices):
The best way to criticize something is to make something better. 批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事情变得更好。
Try to define yourself by what you love and embrace, rather than what you hate and refuse. 试着用你热爱和拥抱的东西来定义自己,而不是用你讨厌和拒绝的东西来定义自己。
You can become the world’s best in something primarily by caring more about it than anyone else. 只要你比别人更关心某个领域,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Asking “what-if?” about your past is a waste of time; asking “what-if?” about your future is tremendously productive. 不断假设过去「what-if(如果怎么样就好了)」是浪费时间;不停思考未来「what-if(如果做什么会如何)」才是富有成效的。
The most common mistake we make is to do a great job on an unimportant task.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不重要的任务做得很出色。
Think in terms of decades, and act in terms of days. 以十年为单位思考,以天为单位行动。
What others want from you is mostly to be seen. Let others know you see them. 别人想从你这里得到的,大多是希望被看见。让别人知道你看到了他们。
When you try something new, don’t think of it as a matter of success / failure, but as success / learning to succeed. 当你尝试新事物时,不要把结果定义为「成功」或「失败」,而是定义为「成功」或「学着如何成功」。
Always be radically honest, but use your honesty as a gift not as a weapon. Your honesty should benefit others. 始终保持彻底的诚实,但要把诚实当作一种礼物,而不是一种武器。你的诚实应该造福他人。
When you are right, you are learning nothing. 当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你什么也学不到。
【相关文章:Kevin Kelly《101 Additional Advices》】
4. 经济和会计
4.1. 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失效了
1. 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萨缪尔森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起源于 1958 年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表的一篇论文。在那篇论文中,菲利普斯将英国在 1861 年到 1957 年间的失业率与工资变化做成一张图,图表显示,失业率与工资变化之间很明显地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这是正确的废话:失业率高,工资低。失业率低,工资高。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用通胀率替换掉了工资变化,将英国的数据替换为美国的数据,结果得到了类似的曲线,这条曲线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所以,我们所熟知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萨缪尔森曲线。
2. 菲利普斯曲线早已失效
从 1970 年代开始,菲利普斯曲线就失效了。
3. 作者的解释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几点解释:
- 通胀这个概念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71 年美元脱离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通胀数据可以被石油价格大幅度影响,以及金本位前后通胀在经济中的实际含义发生了变化。
- 就业这个概念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失业被「低收入就业」代替:以前是要么不上岗,上岗了生活就有保证。现在的新服务业态是上岗很容易,但是即使上岗了,甚至打两三份工,也未必能够维持开销,产生了大量以前无法想象的低收入就业岗位。
- 零售金融的发展让个人资产负债表可扩展性大幅提升:在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里,个人居民是没有资产负债表的。这个月发的工资,就在这个月花,购买力是不能跨长期调剂的。但当下很多居民在失业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消费,甚至有了工资还不会消费,因为需要偿还以前的债务,这导致就业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就不稳定了,而就业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就离得更远了。
【相关文章:小鲜传《别了,菲利普斯》】
4.2. 关于租赁业务的相关会计科目整理
对新租赁准则不是特别熟悉,每次都需要单独翻阅,有点麻烦,记录备忘。
和经营租赁有关的科目列示如下:
资产负债表:
- 非流动资产-使用权资产
- 原值
- 累计折旧
- 减值准备
- 非流动负债-租赁负债
- 租赁付款额
- 减:未确认融资费用
- 减:一年内到期的租赁负债
- 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租赁负债
利润表:
- 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租赁负债利息费用
现金流量表:
- 筹资活动流出-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租赁负债支付的现金
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在财报中的对应:
- 租赁付款额(BS 中租赁负债的附注):这一项科目代表的是公司签订的所有租赁合同未来要付的总金额;
- 租赁负债支付的现金(CF 中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的附注):每一年租赁实际支付的现金。
彼此的勾稽关系:
- 使用权资产净额 +(租赁负债中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 (租赁负债中的)租赁付款额。差额主要是一些现金费用。
- 使用权资产折旧额 + (财务费用中的)租赁负债利息费用 ≈ (筹资活动现金流中的)租赁负债支付的现金。差额主要是利息计算前高后低。
5. 一些个人讨论
这个部分收录了过去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们的一些讨论,里面的观点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有朋友能够指出其中思考不妥的地方,我是非常感谢的。发布在这里,不是因为正确,恰恰是因为可能还没有那么正确。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5.1. 中美移动互联网下的搜索业态差异
对话来自于飞书群。
@郝修炜: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百度广告影响那么大?而对谷歌广告影响好像没那么大?关于百度业绩不好,很多人解释说,因为现在都是APP,而不是网页。百度无法介入到比如微信APP里的内容。那么谷歌为什么受到影响没那么大?
我的一点想法:
谷歌不仅仅是搜索广告业务,按照上面的图(最新的我没看),50%是广告业务,里面只有一部分是搜索广告,占比和百度比低一点。
客观环境:海外 Web 内容占比和国内完全不同,从淘宝屏蔽百度开始,各家都在自建内部信息,并不被搜索引擎收录。最明显的就是你在 Google 搜得到 Amazon 的商品,但是在百度搜不到淘宝的产品(后期才慢慢可以)。另外就是微信公众号把文字内容直接从互联网上删掉了。公众号构成了微信的壁垒(一部分),却让百度只能爬到搜狐这种信息质量很低的数据(基本都是搬运和洗稿)。
主观表现:
- 百度自己产品没做好,百度知道、百度贴吧曾经都是不错的产品。前者被知乎拿走了一部分流量,后者随着整个社区环境的变化(不展开了,微博也因此从公知转型娱乐了),慢慢衰落了。百度没好的产品经理(不包括俞军他们那一代)。
- 百度自己努力过,不能说没结果,但仅仅是差强人意。比如百家号,从模仿头条(甚至还超越了)到模仿抖音到模仿小红书,一直在模仿。百度小程序也努力创收。总体上来说,如果百度只守着搜索广告,现在收入下滑不知道多少了。但是财报上只是 0 增长,基本还是稳的,这要靠信息流广告、托管页广告等一些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空有技术(百度搜索技术还是比别家强一些,我自己测试下来),没有内容。
- 魏的事情对于百度口碑影响很大,公关又是各家里面比较差的。你看人家 google 也作恶,和自己的不作恶口号背道而驰,但公关就比百度强。
- 百度自己战略漂移比较多(91、外卖、AI、车、云、文心一言……),感觉管理层对自己的方向没啥太明确的思考。
- 人没了,字节的崛起挖走了不少百度的人,以及车这个领域半壁江山都是百度出去的。
- 另外,我不是内部人,据说内部企业文化相对来说官僚一些,陆奇在那几年好像好一点(股价也是那时候涨了一大波),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又不行了。
@水豪:非中国地区的 Google service 应该蛮强大的,要不是国内用不了,应该没百度什么事了
关于这个我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想法,我认为即使 Google 在国内,未必打得过百度。击败百度的不会是 Google,还是现在的这些。就比如百度做得好的那几年,Google 也被迫要做音乐(巨鲸音乐),甚至也要做问答(如果还有人记得),甚至还有贴吧(找的天涯合作的)。而且我忘了具体数据了,应该 Google 撤离的时候,百度的份额就是比 google 高的。
5.2. 关于格林沃尔德的估值方式
在芒格书院共读会上,Xiaolin 讲了茅台的三阶段估值,会后和 Xiaolin 有一些私下的交流。记录如下:
Xiaolin:您日常会经常用这个框架(格林沃尔德的估值方式)吗?
我:我也是在尝试使用,但是我感觉还是需要一些调整和灵活运用,我可以说一下我目前的一些思考。
- 关于重置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价值。我现在倾向于将前者理解为「以当前重置成本计算的投入资本」+「其他资产价值」,然后「盈利能力」本质上是可持续的 NOPAT(税后营业利润),也是巴菲特提到的「股东盈余」。但是这两个价值一般来说,都会小于(甚至远远小于)市值。对于未来的指引有限。我更多是用「盈利能力/剔除非营运资产外的重置资产价值」来评估公司的 ROIC。它更像是一个「体检指标」,就是看看历史上它的表现如何。
- 如果考虑用 1 的视角来思考两个价值,那么 盈利能力价值 = 重置资产价值,这个等式就等价于 ROIC = WACC(假设非营业资产占比不高),盈利能力价值 >重置资产价值,就等价于 ROIC > WACC。这个也符合有护城河公司的传统定义;(只是来论证 1 的思考方式是对的)
- 在计算盈利能力的时候,我觉得绿爷比较重要的一个思路是拆分了维持性资本支出和扩张性资本支出,这个操作方式我觉得在实操里是比较实用的,至少从比较粗的颗粒度上看到企业的维持性资本支出是多少。这部分是我收获最大的部分。
- 成长价值的计算。我感觉这部分绿爷也没有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他的这个解决办法比较像是 PEG 的变种,市场收益率的倒数其实就是全市场平均的 PE,所以只要你的增速 G 显著大于市场收益率,那么你的 PEG 应该就是大于 1 的。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市场预期收益率是 8%,对应全市场平均 PE 是 12.5。只要你的增速 > 12.5(绿爷说的是有安全边际),那么 PEG 就是 大于 1 的。
- 回归到企业自己增速的估算。其实说到底,只有两部分,就是一部分是分红,一部分是企业自己的增长。所以简单来看,就是 d%*d+(1-d%)*g。最终回归到判断企业的增速。我感觉这里面不需要区别自然增长和主动增长,所以你把扩产放在自然增长里面,我觉得是完全 ok 的。但是要区分内生增长和外延增长。内生增长这里面核心是要考虑量价,外延部分只能是有了收购预案再考量潜在预期收益率。
- 增长的预估说到底,还是做盈利预测,因为不可能无限增长,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稳态利润(也就是未来某一年的盈利价值)。所以我可能会更倾向于是用可预估的 N 年后的盈利价值,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其实巴菲特更像是这么做的)。至于更遥远的未来,我倾向于认为最好在估计的时候不要给这部分估值。如果有就算是送的。
5.3. 更新关于林园的一些看法
4 年前写的《林园炒股秘籍》读书笔记,到今天还有朋友回复。不过现在回头看,我对于自己之前那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已经不认可了。以下是我当下对林园的一些看法:
- 以前觉得林园不是价值投资,现在我对这个想法已经有点模糊了。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年的学习,我发现价值投资的光谱是非常广袤的,每个成功的投资人,只要能够避免永久性亏损,无论其方法有多么的非原教旨,都可能是价值投资。界定一个人是否是价值投资,打这个标签,意义不是特别大。所以,我现在尽量会避免给别人贴或不贴这个标签。
- 林园的成功有他的能力和天赋,也有时代背景。之前的读书笔记里面过于强调时代背景了,认为天赋重要性不高。但我现在认为,不可否认林园本身也是极具天赋的。这种天赋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财务报表的理解,但可能是对人的理解,对中国经商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很好的。
- 林园我目前还不太认可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言行会不太一致,一个是可能缺乏足够的受托人责任。
- 言行一致部分。一个是经常说大话,一个是他所描述的对公司的看好的理由(至少是书中展示出来的),和他真正看好的理由,可能不一致。书中有一些理由明显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他成功了。我认为这里面可能是因为有一部分理由他没有说。这个没有说,不能说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 缺乏受托人责任部分。一个具备良好秉性的投资经理,不应该在那么多渠道发那么多产品,虽然可能有很多现实的原因(比如渠道分成比例差异,比如委托人数限制等等),但接近 300 个产品,且据反馈,同一时期的产品也有策略和净值的差异,这件事我认为是缺乏受托人责任的。
- 真诚、理性和保守。这点是我认为林园和巴菲特巨大的差异。巴菲特讲解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他真实的感受或者思考,从股东信里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真诚的(当然也有话没说出来的部分)。但是林园提到的很多上瘾、垄断,听上去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落实到他买入的公司层面,其实是缺乏足够的依据和理性的判断的。如果说巴菲特的核心要点在于理性,那么林园的风格更像是野性。前者更保守,更关注亏损,更依赖数据和事实进行判断。后者好像都不是如此。
- 另外就是可学习性。巴菲特的内容可以学,难度在于落地。林园的概念似乎学都很难学,因为好像很难将他的行为和言语一一对应上。也就是说,虽然林园自己很厉害,但是这种厉害是很难复制的。因此,对我来说,我对林园的关注度就会小很多,可能和巴菲特差一个量级。
5.4. 如果巴菲特在币圈会怎么做?
这是一个脑洞,来自于听了播客猜想与反驳《如果巴菲特在币圈会怎么做?》。恰好我对两个领域都略有了解,所以给节目投了一个反馈的稿件,权当一乐:
如果是入行时间比较早,巴菲特应该会去参与挖矿的业务。这个业务在比较早的时期,回本周期比较明确,可能会成为巴菲特早期现金流的重要来源。
之后(比如国内 94 之后),可能会考虑收购或联合其他人成立一家交易所。交易所的业务和巴菲特自己早年从事的保险业务会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但是我认为,如果巴菲特做交易所,其商业模式可能会与目前市面上的交易所有所区别。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 对于上币的审慎。绝大部分项目应该是不会上币的。
- 对于稳定币的支持。稳定币的本质是信任,这件事是巴菲特终身致力于追求的。巴菲特旗下的交易所可能会大力发展稳定币业务,争取在稳定币市场获取较大的(垄断性的)市场份额。
- 对于财务稳健性的「过度」追求。巴菲特旗下的交易所可能会提出「1:1 储备」等类似概念,并承诺「永不停止充提」。在其他交易所快速上币的时候,暂时放缓发展步伐,在行业开始出清的时候,吸引客户来交易所进行交易。
- 拥抱监管。巴菲特旗下交易所应该是第一批(和 coinbase 一批或更早)获得牌照的合法交易所。
- 巴菲特曾经设计过一些非常有趣的金融产品,这个内容可能会体现在交易所的产品创新上。巴菲特旗下交易所可能会提供不同于同行的创新产品。
- 交易所可能会在初期发行平台币,但后续将不进行增发,而是不断销毁。交易所的重点应该是稳定币的发行量。
交易所会给巴菲特提供非常重要的全局视角和良好的现金流,如果在最近几年,巴菲特可能会退出部分挖矿业务,重点发展交易所业务。
除了交易所业务外,交易所额外的资金,我认为巴菲特可能投向一些其他的垂直类公司上:
- 智能合约审计公司,如慢雾。一方面能够增强交易所对于新币的理解能力,控制风险,另外一方面,智能合约审计公司能够为下面的业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轻资产,现金流较好。
- DeFi 等产品的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在对智能合约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向 DeFi 或其他 CeFi 提供保险类或再保险类产品。尤其是在黑客攻击后,进行再保险业务的扩张。
- 能源公司。这些公司未必和区块链有直接关系,但是无论是挖矿还是 AI 的发展,能源公司都是绕不过去的,最终会通过公司投资或控股一些能源公司,其实有点像现在的 BHE。
- 推动 RWA 的落地。借助稳定币的发展,扩展各类 RWA 业务,推动各种 TradFi 领域在跨境部分的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