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你希望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二】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发了《 如果,你希望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一】》之后,不少人说挺意外,因为“按道理”,一般应该直接介绍怎么出国,但我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来铺垫。但是相信我,这并不是“骗稿费”,而是“决定出国”的坚实前提。

实际上,我说的这些问题,比如对金钱的态度,对理想生活的设想,是否要多陪伴小孩,是否有足够的医疗保障,是否能保证自己的知识趣味等等问题,不仅是“决定出国”的坚实前提,而是某种典型人生——人到中年,具有成熟理智和世界观,有家人需要陪伴,有小孩需要养育——需要直面并找到答案的重大问题。它们是不能逃避的,因为逃避尽管能提供暂时的安慰,但长期来看,很可能会让你遭遇煎熬和痛苦。所以,还是早点做准备吧。

同样,这些问题也不是只有“出国生活”一个答案。我身边就有朋友,仔细权衡之后打定主意不出国,所以安心继续生活下去;也有人打定主意出国,所以三十多岁放下一切从零开始学编程,最后顺利如愿;还有北京本地姑娘,单纯因为喜欢人少安静的生活,搬去上海生活的……

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我和这些朋友聊,发现无论他们过得如何,人人都很开心,很知足。

我想,理智的成年人一定需要知道,选择必然有风险,但必然好过不去选择。哪怕当下并不开心,但有选择且通过努力如愿的人,是幸福的。哪怕当下过得还不错,但不敢选择而时常忍受犹豫和煎熬的人,是痛苦的。甚至在未来,当你回想起之前在十字路口的长期踟蹰、摇摆却最终没有迈步,也很可能会一直悔恨遗憾。

好,切回正题,如果你决定换个国家开始新生活,下一步就是开始行动。

一定要开始行动,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第二是心态。

在语言的问题上,我赞同“狗大V”的观点:无论你是刚动了念头,还是已经开始行动,甚至就要启程,都值得花时间学语言。一开始学语言,很可能是为了过某些考试,拿到某些证书,那么尽早拿到当然更好,起码给自己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在拿到证书之后,也别停止学语言,因为语言对于生活无比重要,越复杂越文明的社会,对语言的依赖就越强烈。

不要相信那些“年纪大了就学不动”的鬼话,因为它们真的都是鬼话。我的一个判断是:任何人,如果被业务上级要求学英语,被强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那么无论他们是什么专业、什么年纪、什么学历,基本都可以在一两个月之内达到交流水平。不信你可以看看前些年热传的阿里国际化的报道,基本看不到什么国内员工因为没学会英语所以被淘汰的例子。

没错,成年人学语言是会慢一些,但绝不可能“学不会”。之所以“学不会”,大多是因为决心不够,压力不够——我在欧洲见到不少国内黑工,学历很低,只有手艺,四五十岁年纪偷渡出来,一样能学会本地语言。

其次就是心态。

在国外呆的时间越长,我越认同一个观点:许多人其实不适合出国,哪怕在国内表现出相当强的能力。原因不在于能力本身,而在于心态。换个环境生活,等于全身心的深度洗礼,哪怕你之前做足了准备,自以为考虑足够周全,也仍然会在许多想不到的地方遇到意外,遭遇想不到、不熟悉的情况。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你认定某些方式和习惯是最好的,却没有意识到“好”仅仅是因为自己最熟悉,那么你可能不开心;如果你坚信万物都有绝对的尺度,比如越大就越好,越先进就越好,越方便就越好,那么你也可能很不开心;如果你对复杂问题的态度是“别废话一箩筐,告诉我好还是不好就行”,那么你也很可能不开心……

还有一类情况也是不容易开心的,那就是米兰·昆德拉说的“媚俗”。比如“哇,我来到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这么好,我怎么可能不幸福?我怎么应该不幸福?”,比如“什么,你竟然不赞美自由?你有了更多自由竟然不感动?”,再比如各种形式的秀优越感,动不动感叹“中国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行,毕竟发展中国家嘛”。

总之,不能用平常心态对待各种差异,没有真实感受,反而特别追求各种廉价的刻意感动,总是让自己生活在虚幻之中,其实并不会开心。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微信里流行的若干专门唱衰“各国药丸”、昭告“国运昌隆”的海外公众号,它们造起谣来简直就跟胃分泌胃液一样自然,没有任何廉耻可言。我斗胆猜测,这些号的作者脸皮应该很厚,人格应该很猥琐。

那么,怎么样才能开心呢?这个我说不好,我没法给出权威答案。我只能说,有一种态度会比较开心,那就是放空自己,同时保持浓厚的好奇心:噢,原来这里是这样的;噢,原来这样做的理由是这样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忘掉差距,关注差别。

但即便这样,很可能也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熟悉身边的一切,才没有那么多意外。而在这之前,迎接你的是无尽的等待和煎熬,无数人就在这个阶段放弃了——“我现在过的还算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折腾自己呢?”

但是你要知道,许多事情是靠做成的,而不是靠想成的。如果你不去做,很可能就不会成功。如果你不够努力去做,很可能也不会成功。一句话,你的努力决定了你的结果。

可是,万一呢?

是的,没有谁能回答“万一”的问题,没有人能给你打保票。如果你一定纠结这个问题,我母亲的意见大概能帮助你

万一不行,你们就当换个地方工作生活了几年,以后再回来就是了。 钱什么的,别太看重,趁着还没老的时候多点经历,这不是坏事。

我觉得这句话真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有些人挂念父母,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趁父母年纪还不那么大的时候出去闯荡一番,不是正当其时吗?越往后牵挂只会越多,想走也走不了了。

好了,如果你下定决心重视语言,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煎熬。那么你几乎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只是按部就班的程序问题。

前些年,移民政策比较宽松的时候,在国内直接申请外国永久居民身份是相对容易的,许多人就是填了张表,然后排队等到了机会。可惜,如今这条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许多都要求你先有本地的读书经历或者录用通知,这是个不小的难题。

如果你年纪轻,不妨选择读书出国,这是很快也很正规的方式。比起就业,读书可以在节奏不那么紧张、压力不那么大的情况下熟悉当地生活,堪称完美。而且,读完书多半都还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找工作,能找到工作,留下来的机会就很大。

实际上,即便没有那么年轻,读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在考虑了各种机会之后,发现读书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我的本科专业就是计算机,之后的工作经历也是计算机相关,所以直接申请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是顺理成章的(转专业则麻烦许多)。综合计算来看,加拿大的高校两年学费大概需要20到30万人民币,再加上全家的生活费,全部下来需要准备60万左右的资金。这不是一笔小钱,但比起高企的房价,这仍然是负担得起的。如果你已婚但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靠“六个钱包”加持,应该也不算困难。

对普通人来说,申请高校的难点大概是雅思分数和个人陈述。加拿大大部分高校需要雅思6.5分(单项不低于6分),少部分只需要6分(单项不低于5.5)。如果你平时注意多看英文资料和视频,听力、阅读拿到7分左右不难。写作和口语多练练,也很容易拿到6分,这样就足够了。

个人陈述则需要花比较多的心思来准备。毕竟一般工作的人没有太多拿的出手的荣誉来证明自己的资质,远隔万里,如何用文字证明自己符合要求?中国常见的抒情式写作是绝对不行的,但一味堆积材料没有逻辑也不行。如果你没有太多英文写作的经验,最好求助有经验的朋友。

有些中介号称自己很专业,但其实根本不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定制,他们只是拉郎配,把你往已有的几个模板里生搬硬套。结果,你得到的是一份看起来很流畅很地道,但招生的人很可能一眼就认出套路的个人陈述。

我自己写个人陈述时,朋友帮忙介绍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她详细了解了我从小到大的经历之后给出了一个思路,其实更像一个故事,用一条主线把读书和工作的经历全部串联起来,突出了个人的趣味和追求,翔实而不显生硬。虽然我自认自己英文不算太差,但看完她的版本,我还是相当佩服。

雅思成绩和个人陈述之外,其它需要的就是各种证明材料了。学校的证明材料好办,一般正规院校都有专门的机构来开具中英文学历证明、成绩单,这类东西没有时效,提前开好也不吃亏。还有就是就职证明,包括之前的就职证明,这时候就考验人品了。

我以前说过,即便你是做IT的,也不能想着“靠手艺吃饭就够了”。在每一家公司,最起码最起码都要和人力资源、财务等等部门搞好关系。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对我来说,拿到之前公司的证明并不困难。

去年年初,在准备完成所有材料之后,我就是靠着上面这些材料拿到了加拿大大学的研究生Offer。不过我们最终没有去加拿大,而是选择了德国。虽然有一个这么大的转折,尤其是基本要全部重新学习语言,但综合考虑之后,还是认为德国更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转折,下次我详细说。

P.S.

有读者(包括但不限于一位叫“樱木2020”的)在后台给我发消息问问题,我没有来得及及时检查,等看到的时候已经超过微信规定的恢复回复时间,无法回复了,实在抱歉。建议大家直接在文章后留言,如果不想被他人看到,可以注明(不要放出),这样我回复不会受到时间限制。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你希望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二】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