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最近看了些报道,了解到不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有很强的焦虑感,简单说就是担心“孩子未来不如我”。看了他们的困境,我觉得实在没必要。

“孩子未来不如我”,看起来是个严重的问题,所以需要仔细分析下,到底担心怎么个“不如”法呢?

第一,这些父母担心的应该不是孩子的天赋。

否则,“天赋异禀”的人,以及强调天赋的运动员、艺术家等等,应该是天底下最为子女焦虑的人群了。篮球打得好的担心子女身高比自己矮,钢琴弹得好的担心子女比自己乐感差……但是你看姚明,看朗朗,似乎都没有这方面的焦虑。甚至不说顶尖人才,就说我们身边的运动员和乐手,也很少看到这方面的焦虑。

为什么?因为大家普遍承认,天赋这东西,既然跟“天”沾边,就有随机性,基本没可能“层层递进”。而且,万一父母天赋异禀,鹤立鸡群,子女多半要回归常态,毕竟“天之道,取有余以奉不足”嘛。

所以“天赋”这回事,不能在同一条赛道上去纠结,要看到大千世界。人不同,天赋也不同,没准音乐家的子女乐感很差,但数学很好,科学家的子女理性不足,却感性有余,这都不是坏事。

第二,这些父母担心的应该也不是知识的积累。

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只与方法和时间有关,而且是个单调递增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你的方法对头,花时间下去,知识必然会积累起来。我们都知道,如今学习的方法日新月异,学习的素材层出不穷。可以说,后人知识积累的难度必然小于前人。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父亲抓住去北京上海出差的机会,跑遍书店,终于买到了《少年自然百科全书》,回来带我查阅能见到的每种动物、植物。再看现在的孩子,百科全书根本不会绝版,想买随时都能买到。更不用说网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更丰富的资料,不但随时更新,而且有视频,不少地方甚至还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环境让孩子体验。

其实不只书本知识是如此,其它很多知识都是如此。我记得VCD刚兴起的时候,我还只能从家长订阅的《电子报》上偶尔知道“世界名片”的信息,然后要去音像店碰运气。等我上了大学,图书馆里视听室的墙上直接贴着历年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名单,有兴趣直接借DVD现场观看。到现在更是不得了,只要有一根网线,一台iPad,基本没有看不到的电影。

按常理推断,现在一般经济水平的家庭,都有充足的条件让孩子接触百科全书、文学名著、经典影片……如此,孩子知识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家长。如果家长一定要担心,那也只是担心存量而已,考虑到孩子的知识增长的加速度,应当焦虑的反而是家长。

说到这里,如果家长担心的不是天赋,也不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剩下的选项就不多了。我个人猜测,不少家长真正担心的,大概是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孩子如果不能赚(像我这样)足够多的钱,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家长为什么能赚这么多钱。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某些家长的解释实现了自洽:我赚钱是靠自己的能力,“担心孩子不如自己”不是纯粹担心赚钱,而是担心他的能力不如自己,所以赚不到那么多钱。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明,人很难对自己的现状有清楚、客观的解释。遇到了不幸,常常怪罪客观因素;取得了成绩,则往往不承认运气的因素。这一点,在财富的方面体现的特别明显。

我在国内呆过不少公司,也有许多前同事。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我很为一些前同事惋惜,因为他们明明非常优秀,有非常好的能力,可惜因为时运不济,没有取得“应得”的财富——确实有不少人因此闷闷不乐,意志消沉。我也很为一些前同事庆幸,(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他们的能力未必有多强,但确实赶上了好的机会,获得了远超想象的财富,也有人因此自信心爆棚——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

虽然我们可以大而化之的说,“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就我的观察,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财富”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运气造成的,虽然当事人未必愿意承认。

这样看来,担心“孩子不如自己”的家长们,内心似乎有种矛盾。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而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又担心孩子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虽然他们偏爱用“确定性”或者“机会”等等说法来替代“运气”。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也要到一定年纪,才能坦然承认这点。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些时候确实是境遇不顺,但其中当然有自己的过错,事后只能总结惨痛的教训,也有些时候确实比较得意,但不能否认有运气的作用,因为换了其他人,同样的机遇可能比我做得好得多。

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承认(让自己满意的)现状有运气的成分,“孩子赚钱不如自己”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心智正常的人,谁也不会因为本次买彩票中了奖,就为“下次买彩票不能中更大的奖”而日夜担心。

扯远一点说,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拼命工作,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却生怕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多半是一种病态。要知道,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指标之一就是普通人也能享有更多的尊严,能在更多的机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有人说,恰恰是因为家长担心“孩子不如自己”,才会有动力一直激励、陪伴孩子,帮助他成长。这种逻辑,看起来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如果以“陪伴孩子,帮助他成长”为目的,那么道路有许多条,担心“孩子不如自己”只不过是其中一条道路。

在我看来,家长要激励、陪伴孩子成长,与其依靠“孩子不如自己”的担心,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坚信对人生重要的价值,树立孩子对这些价值的坚定信念,并持续去实践它。

哪些价值算“对人生重要”的呢?以我的经验来说有很多,比如好奇心,比如审美能力,比如意志力,比如同理心,比如批判思维能力……

这些价值在某些方面与“知识”相似,只要你持续投入精力去培养,它总是随时间推移单调增长的;但也有些方面与“知识”不相似,因为如果你放弃去培养,它慢慢就会退化。看看我们身边,不管之前有多少财富,有多大名气,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消亡、审美水平下降、意志力薄弱、同理心缺乏、思维粗陋极端化……这样的现象,不是很常见吗?正因为有这么多前车之鉴,培养它们才应当是一生的功课。

所以归根到底,要治愈“孩子不如自己”的担心,关键还得靠家长。家长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就可以破除许多焦虑,这里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在东亚文化氛围里,代际矛盾是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常说的“权责相对”在这种场景下似乎并不适用,看起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很大,权力却很小,因此造成了不少矛盾。孩子觉得不受尊重,父母也觉得苦心被辜负。该怎么办,我一直也没有好的答案。

直到有一次,偶然听到李安在采访中说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大意):既然你出生在这个家里,爱你,养育你长大,是我无可逃避的责任。但是,这只是我的选择,不是你必须爱我的理由。我当然希望你会爱我,但只能由我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之中,辛辛苦苦挣来。这,就是父母的修行……

听完这段话,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