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普通家庭培养孩子的“贵族兴趣”,值得吗?

朋友南桥(方伯林)老师写了篇文章介绍了他家子女学音乐的故事《 孩子学音乐,疯狂烧钱,值不值?》。方老师自称“五音不全”、“五线谱也认不全”,家里却出了两个琴童:女儿学小提琴,儿子学大提琴。若干年下来,也算学有所成。女儿大学上了小提琴和机械工程双专业,姐弟俩在教会的一次合奏还打动了不少人,甚至有朋友邀请他们“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出”。

在这背后,方老师家里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这些年,光学费就是几万美元,外加上买琴、修琴、出行时给琴投保、接送,费用也不少。这还不算参加各种音乐节的费用——只有参加音乐节,才能认识“圈子里的人”。

方老师最后说,虽然儿女毕业后大概率不会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但起码也有了陪伴一生的爱好,人生不会寂寞无聊。为此,普通人家庭“砸锅卖铁”,也算值得。

本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不料方老师稍后又转发了他老友表达的不同观点,认为普通家庭就没有必要培养音乐这样的“贵族兴趣”,而应当“把本来就不多的钱用在刀刃上”。主要的论据如下:

第一,爱好有花钱和不花钱的区别,学音乐花费太多,学书法就不一样,只要简单买好纸笔和字帖,就可以乐在其中,而且乐趣未必会输给音乐;

第二,学乐器的乐趣应当是兴趣,但放眼看去很多“琴童”未必真有兴趣,而是被逼无奈,“要知道,兴趣这个东西并不可靠,而且是会变的”;

第三,兴趣爱好的成功似乎都被金钱绑架了,比如摄影,许多时候变成了对更高级器材的无尽投入,而“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否定自己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卷”的怪圈,无法自拔。

坦白说,倒回去十多年,单纯从思辨出发,我大概率也会赞同这些“不同观点”。不过真的为人父母,尤其是成为了同样陪孩子学音乐的父母,我逐渐站在了这些“不同观点”的反面。

先说兴趣爱好的“花钱”和“不花钱”,其实这是个伪命题。

学书法就不花钱吗?恰好家里有个远房亲戚就在东部沿海城市教书法,刚毕业几年,每个月的收入就有好几万——你可以说家长不必“内卷”,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好,不必花太多钱请老师。但是如果孩子真的乐在其中,遇到自己百般琢磨也不明白的地方,当然会有迫切的要求去弄清楚,而家长可以眼睁睁旁观吗?

反过来,学音乐就一定很花钱吗?我小时候学了十多年手风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太好,从小到大也只买过三台琴,最后那些年弹的都是一台国产的“鹦鹉”琴,也没有去找“名师”、去参加音乐节。等自己成年之后,才买得起喜欢的意大利琴。如今身边不少德国朋友从小就用的德国琴、意大利琴,但他们都说我弹得不错。可见,音乐未必一定是“烧钱”的爱好。

再举个例子,冰球,被许多人视为“烧钱”的典型。一个朋友告诉我,某“顺义妈妈”为孩子学冰球一年投入四十万人民币,最后也只不过是参加“城区冰球联赛”的水准。我家小孩在家附近的冰球俱乐部,每周训练2-3次,花费是每月30欧元。一开始不确定他的兴趣能不能坚持,所以用俱乐部的免费装备,后来淘了其他人的整套二手装备,总共不到200欧元。两年下来,也可以去参加一些基础的比赛了。

如此看来,许多兴趣爱好并非天然就能分为“贵族”和“平民”。相反,更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它适不适合孩子,孩子有没有兴趣。

对,这里谈到了“兴趣”。粗浅地说,“兴趣这个东西并不可靠,而且是会变的”,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兴趣并不是开盲盒、买彩票。其中有许多变数,是我们可以去影响和把握的。

仍然举我家小孩的例子。

德国学校要求小朋友必须学会游泳,把它当成生存必备的技能。许多家庭会提前给小孩报游泳班,早点掌握总没有坏处。我们也提前一年给小孩报了名——虽然12次课的价格是100欧元,但报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排队都排到了一年之后。

结果很可惜,他最开始还有些兴趣,然后兴趣就逐渐消失,上到第10次课就说什么也不去了,哪怕结业证书唾手可得,他也毅然决然放弃了。

表面上看,是他对游泳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仔细思考,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既取决于事物本身,也取决于事物跟他的互动过程,以及他的感受。对家长来说,游泳远比冰球要熟悉,导入应当更容易。但是相比冰球俱乐部教练一开始耐心地陪他学习甚至玩乐,游泳训练班的教练态度就比较冷漠机械,主要以发号施令为主。如此一来,孩子的兴趣逐渐丧失,也是情有可原。

我也就这一点跟他的冰球教练、手风琴老师讨论过,得到的共同答案都是:对小孩来说,兴趣肯定是第一位的。只要保持兴趣在,就可以持续训练,就可以在持续训练中不断提高。“至于怎样保持兴趣,那就是考验家长和教练的问题了”。

有鉴于此,在陪小孩弹琴的时候,我的重点就不是让他“弹好”,而是“保持兴趣”。持续弹一些他认为好玩的曲子,设计各种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这些事情虽然颇费脑力,但对于让儿童保持兴趣来说,还是相当有效的。

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在练琴,并且让孩子观摩到我练琴。于是他会意识到,大人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也要历经坎坷,在持续的练习中不断熟练,再不断打磨,最后达到流畅、能自由表达的程度。如今世界上给孩子的诱惑太多了,这些诱惑往往把辛劳藏在背后,只在聚光灯下秀出最终成果,让人感觉“天生如此”、“水到渠成”。如果不知道背后的辛劳,孩子的认知就容易产生偏差,自己去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对幸福健康的人生来说,保持耐心,控制挫折感,非常重要。

最后再说说兴趣和金钱的关系。

无可否认,金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在某些兴趣爱好上体现的特别明显。比如看到一张好的照片,就去问“你是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拍的”,看到其他孩子也学音乐,就要去问人家上多少钱一节的课,考多么花哨的证书……

见得多了,我逐渐理解到,这样的反应看似是一种“魔怔”,恐怕更多是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对事物本身理解不够深入的表现。

摄影圈有句俗语,“不管你用多贵的镜头,最重要的还是镜头后面那个头”。话虽这么说没错,遇到好的照片,去分析构图、光圈、镜头等等实在要求对人的比较高,而直接问“什么相机、什么镜头”就简单多了,但也粗陋多了。

再比如学音乐,那些逢人就询问或者炫耀“多少钱一节课”、“考过什么证书”的人,似乎很难跟人讨论自己对乐曲有什么独特的理解,某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而以我跟身边学音乐朋友交流的经验,实际上最大的乐趣并非来自考级,来自能弹多么高难度的乐曲,而更多来自自己对乐曲的体验和诠释。哪怕你用的是很普通的乐器,也不妨碍表达出独特的趣味。

所以,普通家庭要不要培养孩子的“贵族兴趣”,这大概是一个伪问题。要知道,大部分兴趣并非天生就具备“贵族气质”。对家长来说,重要的大概是陪伴孩子去发现他真正喜欢的兴趣爱好,再帮助滋养(而不是洋溢着爹味的“培养”)这种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自己也会有不少收获,既有关于兴趣本身的,也有关于教育理念的,更有陪伴中不断加深的家庭情感——这,大概是“贵族家庭”也不一定能享有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