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乐意不乐意,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与50后的父母打交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我一直想谈谈这个话题,无奈因为懒总是一拖再拖。眼见2015年就要过去了,尤其我的朋友朱峰很有行动力地写了一篇《如何面对50后的父母》,我觉得再也不能拖了。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与父母打交道的原因是,大家的世界观差异太大,父母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在我们看来太另类,甚至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比如认定世界通行的是丛林法则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家利益重于泰山个人利益轻于鸿毛,阎王是好人而小鬼办坏事,生活应当以节俭为第一要义等等。因此,这样“火星撞地球”的冲突,难免让人厌烦。
然而在我看来,父母的世界观与世界和时代的差异,非但不是我们拒绝交流的理由,反而是需要加强交流的原因。因为那些荒谬的观点和习惯,其实并不是他们“主动思考”的结果,相反很多是某些强力灌输的产物,在他们年轻的时代,一面信息严重闭塞与外部世界几乎没有交流,另一面把宣传的大火烧得炙热的,即便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只有少数人能摆脱——相反,如果信息流通顺畅,老一套说辞信用破产,即便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发现不对劲。
换句话说,父母身上那些今天看来可笑可憎的观点和习惯,固然令人厌烦,但他们个人其实是值得同情的,是某些力量和时代的受害者。他们分明是这些因素的受害者,代沟的矛头却没有指向这些因素本身,而是指向了受害者本人。甚至这些因素如今仍然改头换面存在着,仍然值得我们警惕。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与这些背后的力量做斗争,把我们的父母解救出来。
如果要改善与父母的关系,从“厌烦父母个人”到“意识到父母其实是受害者,真正厌烦而且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养成的观点和习惯”,是第一步。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宣称要“有大爱”,要追求“普世价值”。这样的愿望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这种“大爱”,这种“普世价值”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覆盖的话,恐怕也不算是真正的“大爱”或者“普世价值”罢。
如果同意上面的观点,然后要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
我自己本来也很缺乏耐心,是一次意外的机会让我增加了耐心。有次在闲聊时,我的朋友叶欣说:“请父母吃饭,这是很重要的一回事,我每次都要确保自己先尝过,然后才敢请父母吃饭”。这句话说的我羞愧不已,想起自己一年请朋友吃饭那么多次,请父母吃饭只有少数几次,还那么应付那么轻率,真是不应该。于是我不再把请父母吃饭当成一种程序性的安排,尝试用心去对待。刚开始或许会有些怪异,但不久我就发现,当你真正非常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而且是三番五次地用心去做的时候,必然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耐心与否,很多时候其实只取决于自己的观念。我对父母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一些简单疑问时常感到不耐烦,功能已经那么直观那么简单了,仍然找不到、看不懂、记不住。如果之前仅仅是不耐烦,之后我会静下心来,回想自己使用淘宝和支付宝的经历,来告诫自己要更有耐心。
我第一次用淘宝还是十年前,去买朋友指定的产品,在商品和店铺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还是花了一个小时才真正搞定下单和付款,而且一直没弄清楚淘宝账号和支付宝账号的区别,过了很久才真正明白。接下来又花了不少时间才理清楚“支付密码”和“登录密码”是两回事。然后经过许多年的持续使用,才熟悉这些产品,才熟悉这类产品的玩法。对父母来说,他们没有这些年的使用经验,而且类似微信、支付宝这样的产品之前在线下生活经历里根本就不存在,他们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成本来学习,这是必然的。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当你真正非常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而且是三番五次地用心去做,而且容忍对方犯一些小错的时候,必然会得到善意的回报。我父亲现在经常在淘宝上买些自己喜欢的玩意,他会看店铺评价,会在下单之前和卖家沟通,会查询物流信息;我父母都能熟练地使用微信了,该发语音发语音,该发视频发视频,该打字打字,还会给我的文章发赞赏;而且他们都能熟练地使用支付宝,有些闲钱考虑去买招财宝,节假日大家互发红包,全都在支付宝或微信上操作,方便时尚,其乐融融。
如果我们有耐心与父母做更多的交流,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角色的定位。据我观察,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困难,很多时候也源自大家的角色定位。完整的生活包括身心两方面,子女更喜欢交流“心”的方面,而父母更喜欢交流“身”的方面。其实子女同样需要交流“身”,父母同样需要交流“心”。
可惜,很多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在“身”和“心”之间划出一条鸿沟。洗衣做饭搞卫生,这些事情理所当然地交给父母;看书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这是自己的事情,轮不到跟父母谈。结果老人家辛辛苦苦做了各种事情,到头来还惹得子女心烦,强化了“只会关心基本生活”的刻板印象(顺道推荐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虽然这本书写得比较啰嗦,分析范式也过时了,但强调的一些点还是很到位的,如果没耐心读全书,可以点“阅读原文”看豆瓣网的书评)。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采用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相处。别把自己当作什么都要照顾的小孩,也别把父母当作毫无知觉的木头人。我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该做饭做饭,该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起劳动反而容易培养共同的交流。此外,遇到有有意思的文章、视频,通过微信发给父母看看。遇上有不错的电影,也可以买了票请父母去看(在团购上买好票,让父母去取票就是,现在取票已经很容易了)。我经常会留意现在的电影,每年都要挑几场合适父母的请他们去看。《疯狂的赛车》、《钢的琴》、《风声》、《师父》、《老炮儿》这些电影,他们照样看得很投入,看完了照样有很多话题可以聊(用我妈的话说:“至少了解了解现在年轻人关心什么,是怎么想的”)。我家领导的朋友,因为不满父母整天看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推荐了几部不错的国产剧给他们看,结果不但增加了共同话题,而且成功地提升了父母的观看品位。
另外一条有效的做法是安排父母旅游,尤其是出国旅游,让他们亲身经历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这对他们的触动是相当大的——我父亲以前经常“忧国忧民”,但去过泰国之后他说:只要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的工业是不是强大,有没有国际地位,是什么意识形态,其实没那么重要。
最后,我们还应当以父母为鉴,时常提醒自己,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才能成为更合格的父母,让自己的后代生活更幸福一些。
我经常很庆幸自己的父母都是大学生,懂得很多知识,让我从小就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又都有学习的能力,我母亲陪着我一起度过了许多学习的夜晚,保持了我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像很多同学的家长那样只管出钱让老师补课,自己当甩手掌柜,以致淡漠了与孩子的感情。每次想起这些,我都告诉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为“身教甚于言教”真不是虚的。前段时间我看田亮父女给步步高点读机做的广告,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例子:当爸爸的英语读错了,不是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为女儿做出榜样,而是买个机器给女儿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糟糕的广告,估计也只有不读书的体育明星才会接。
转眼2015年就过去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甲方乙方》里的台词:“1997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我的公众号在2015年才真正认真写作,并从大家的反馈里得到了持续的激励,自从博客的热潮过去之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高频率的写作了,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而且,我也从自己的写作中,从大家的反馈中,收获到很多。所以我在这里谢谢各位读者的关注和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2016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