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过年前,我熬了这碗鸡汤给你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我一直很不屑各种鸡汤文,也看不起没有论证简单罗列一二三四的文章。不过随着时间变化,与朋友聊得多了,似乎真正重要的道理,来来去去也只有那么几条。所以,我想趁年前的机会破次戒,也来写篇一二三四的“鸡汤”。

如果你问我,我写的这篇鸡汤和流行的鸡汤有什么区别?我只能说,人的年纪越大就越体会到,人只能做自己认定正确的事情。

所以,我愿先把自己变成一只鸡,熬出这碗汤,给你。

  • 人生不幸福的源泉之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源泉之一是以为“最好的都要归自己,好处都要占尽,风口都要抢到”。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你能坦然接受“某某东西都好,但我没那命”,反而会少很多烦恼。

  • 要能准确区分本来的快乐和晒出来的快乐。如果你的大部分快乐不是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晒出来之后其他人的夸赞,那么你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未必真实,未必稳定,未必安全。有些快乐不必晒出来,反而更值得回味。

  • 要能够准确区分自己生活的真实需求和伪需求。所谓伪需求,是指本来你不需要,但外界想方设法、处心积虑让你以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它们往往需要你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如果你在为伪需求犹豫、焦虑,不妨干脆屏蔽它一段时间,看看生活会不会有影响,然后再做决定。

  • 人生不幸福的另一大源泉是外界不会按自己想象的那样变化,外人不会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其实反过来想,人的力量对社会和自然来说太渺小了,而且成年人基本都不愿意完全听命于外人。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出建议,坚持自己的判断,但不要纠结它对外界、外人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更不要奢望。

  • 许多人只听说“媚俗”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首先,深信自己达到某个目标就一定会快乐或感动。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这个目标。最后说服自己(并昭告天下):我应该感动了,我应该快乐了。换句话说,这些感动和快乐只是涂抹在生活之外的一层糖浆,而不是来自生活本身,所以无论怎样生活,只要没有舔到,都不觉得甜。

  • 真诚帮助他人,然后从中获得快乐,这是幸福的一大源泉。只要被帮助对象的境况确实改善了就可以告慰自己,不需要人家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如果希望对方保留谢意,也应当让对方保留对集体(族类)的谢意,而不要留下针对个人的情感债务。

  • 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很重要。这些爱好不必花费太多,但应当值得持续去投入,并且有看得见的、可以客观感知到的进步。如果这种爱好可以造福他人,无论是通过写作和翻译来分享知识,还是通过健身来减少身边人的对健康的担心,都会是非常好的。

  • 大多数好的艺术作品,都不会那么直接,那么赤裸裸。总会有一点含蓄的“隔”的感觉,要欣赏它或许需要专门学习,但就是这一点含蓄的“隔”,留下了韵味,值得品味。那种不需要任何门槛,直接赤裸裸提供“爽”的作品,终究会让人厌倦。所以,艺术一定需要投入,但投入一定会有回报——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你的回报不一定要“晒”。

  • 当自己过得不错的时候,不要以为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否认和忽略外界因素尤其是运气的作用。“成功之后详细回忆之前的辛劳”,甚至回忆到连自己都感动了,这是一种庸俗的套路,因为大多数时候,成功和辛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更辛苦的人未必也会成功,同样成功的人未必有你这么辛苦。勤劳,更适合作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要与某个确定的回报挂钩。

  • 看一个人的成色如何,就看他如何对待状况不如自己的人。若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满口“我强是因为我努力了,你弱是因为你不努力”的论调,这种人多半内心并不安定,也不值得尊重。相反,如果你对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多几分客气和理解,往往会收到很不一样的回报,对世界的认知也会立体很多。

  • 许多传统智慧的说法,只适合用作情绪上的安慰,开开玩笑可以,却当不得真,万万不能拿来做正经分析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对未来的预期。比如“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与“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是互相冲突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和“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也是互相冲突的。同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能作为对他人的诅咒来使用,善人可能有恶报,恶人也可能有善报,说到底,善恶只是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行善不是为了等“善报”。

  • 这个时代,许多以前擅长跳大神的人转型来做了自媒体,他们一天到晚讲各种道理,宣扬历史规律、人类命运。要警惕这些人,他们许多人连基本的论证都做不好,怎么可能真正给你真正的知识,充其量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罢了。真正负责任的讲道理,一定是先给你看把石胚打磨成雕像的完整过程,而不是凑出几块亮晶晶的小石头一摆弄,说“看,雕像就是这么来的”。要戳穿他们也很简单,你不妨问问:你别扯大道理,就具体说说这块石头产自哪里,属于哪类,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 也要审慎对待各种喧嚣的“潮流”,不要被它们裹挟。潮流变化得太快,我清楚记得,2008年之前许多年轻人想的都是“买房靠自己,不要父母出钱,省得未来有麻烦”,如今许多人会感到不可思议,只相信“永远都要及时上车”。潮流也会影响人的判断,最近两次股市大跌,身边有人每次都成功清仓逃脱。有人好奇为何他这么会看走势,其实他只是对盈亏有自己的标准,不贪多而已,与“看走势”无关。

  • 被别人提意见的时候,自然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恼怒和排斥,这很正常。更高的段位并不是拒斥自己的第一反应,而是承认它然后加以控制,仔细听听人家说了什么,然后把合理的部分剥离出来——哪怕没有“合理建议”,也可以先想想问题现象是不是客观存在。所以“从善如流”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只是多走了几步。

  • 如果不是故意挑刺找麻烦,给人提意见的时候应当尽量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就事论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指责人家无法改变的既成因素,不要下一些刻板印象的简单结论,比如“你们哪省/哪学校/哪地方的人就是这样”。这样说话,99.999%会激化矛盾。

  • 被人说两句就说两句,坦然面对即可,不必过分在乎面子。我们的教育里,似乎从来没有如何坦然面对不同意见甚至批评的训练。结果对许多人来说,只有在学校老师有权威,在单位领导有权威,除此之外谁也不再有权威,但凡有不同意见一概不接受,不是满心委屈郁郁寡欢,就是处心积虑要找补回面子。其实,这种较劲毫无必要。

  • 英语真的很重要,有空多看看英文资讯,而不只局限于技术资料。然后你会知道,许多东西不是“差距”那么大,而是“差别”那么大。如今我们身边流行的所谓“鄙视链”,其实在国际上根本行不通。焦虑的出路不是不停歇的奋斗而是淡定的从容,见过大千世界之后的从容。

  • 谦卑和自嘲是两项很重要的能力。有了它们,你就不会着了某些宏大叙事的魔,自以为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你的家乡历史上确实人才辈出,但这不意味着你自己天然也是人才——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你的公司业界做得很好,并不意味着你必然也是行业翘楚。我见过不少在外打拼的朋友,给人感觉好的,基本没有一上来就说豪迈声称“我们某某地方/学校/公司的人就是不一样”,也不会锱铢必较,为外人的指责争得面红耳赤。

  • 人生重要的能力有许多,比如判断力、专注力等等,非常重要的还有意志力。所谓意志力,指的是一旦理性决定了要做什么,就能调动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各种资源,持续投入去完成它的心理能量。工作之后,许多人除了上司交代的任务,业余时间已经不太可能做成任何看得见的成果,原因就在于缺乏意志力。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记得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 如果要改变他人尤其是长辈的观念,一定要有耐心,同时按照心理学的结论,换个生活环境人会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观念。我曾经看过某人在朋友圈痛诉父母的顽固,每次回家都要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眼泪,花两天把老一辈辛苦收拾起来的“垃圾”全部扔掉,再换上全新的,如此周而复始。如果两代人的沟通仅限于每年回家的那几天,这么做无异于自认西西福斯。

  • 最后,为人父母的最深刻体验是,一方面你会知道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是带着怎样的纯真和善良,它们是何等自然又何等可贵;另一方面你会重新回味自己的父母曾经付出了怎样的辛劳,经历还是那些经历,份量却绝然不同。

谢谢你耐心看到这里,祝你新年快乐,生活幸福。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过年前,我熬了这碗鸡汤给你

如果您认为本文说的有道理,欢迎长按识别上面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