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在公园草地上撒欢
今天是初三了,放个录音给各位读者拜个晚年,顺带唠叨几句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现象,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民工潮开始就出现了。但真正席卷大部分年轻人的,应当还是90年代后期大学不再包分配,流行“双向选择”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外地就业。在我记忆里,至少在2008年冰灾之前,“回家过年”都是一种普遍现象,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大概从2010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开始,2011年的“回家过年”就多了长辈的许多抱怨:小孩忙着玩手机,来拜年第一句话就是“Wi-Fi密码是什么”。再过两年,微信变成了国民App,抱怨自然消失了。等到自媒体兴起之后,“回家过年”似乎一夜间变成了千夫所指,人人都在吐槽它的种种不人道,对自己的束缚,加上一些文章竭尽夸张之能事渲染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回家过年”俨然和受刑没什么区别。
我一贯主张真实生活,别被潮流意见裹挟。如果某件事物让你觉得好,大方坚持自己的判断,承认自己的选择就好,不必因为潮流不同而妥协,也不必从潮流里为自己借一个名头。潮流变换无常,不是你我普通人所能始终驾驭,追随潮流,最终只能提供虚伪的麻醉——我认识的某些人最热衷念叨“一线城市安放不了身体,二三线城市安放不了灵魂”,但仔细想想,他们所谓的“灵魂”也只是到处有地铁,有好吃馆子,有便利店,有第二天上门的电商而已,至于什么美术馆啦、博物馆、音乐厅啦,其实和津津乐道的“灵魂”没有一毛钱关系。
所以,如果你选择回家过年,当然会有无奈,不过应当不是受刑式的无奈。听听我的下面几条经验建议,应当还是会有点收获的。
回家过年,别摆谱。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富贵不归故里,如锦衣夜行”。所以对许多人来说,回家过年就是一年一度找补回面子,扬眉吐气的机会。结果,其它许多人也不得不随大流,打肿脸充胖子,强出一口气。
在我看来,大多数长期出门在外的游子早已疏离了家乡的生态和节奏,过年短暂的见面不能也不可能把大家对齐,能做的就是找到最大公约数而已。要找到最大公约数,最重要的就是别摆谱。
不管你的薪水已经高到几何,不管你在哪个一线城市,也不管你在中国五百强还是世界五百强,也不管你已经身为VP乃至CEO,这些东西的份量多半都只存在你日常打拼的世界里,而不存在于你曾经生活过的家乡。所以与家乡人相处,就没必要秀自己的薪水,没必要祭出“文明生活”的挑剔眼光,更没必要着急让世人都知道自己供职于五百强,也没必要积极强调自己在职场有多成功。在长辈面前,你仍然是晚辈,在老友面前,你仍然是老友,同学聚会,你仍然是当年的同学。平等而不失礼貌、多理解其他人的不容易,这样做反而更容易相处,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富贵不归故里,如锦衣夜行”,说这句话的正是西楚霸王项羽,而打败了项羽的刘邦,从来没说过类似的话。
回家过年,多倾听其他人怎么说。
难得的相聚,肯定不是用来教化他人,或者单纯抒发自己感想的,大家都辛苦了一整年,谁也不希望过年来听一堆道理,哪怕这道理再高大上。所以大家聊天,不妨做好倾听者,多听听其他人怎么说的。
如果你相信,人不管在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有基本的理性,那么就应当知道,许多你看起来觉得荒谬、不可思议的问题,其实是在各种前提和限制下仍然运用理性的结果。这些前提和限制,就是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时代。
前段时间和几位许多年未见的同学吃饭聊了聊,由此听到了许多来自第一线的,关于医生和医院的故事:医生面对哪些困境,一般喜欢什么样的病人,不喜欢什么样的病人,医疗事故如何应对,有哪些就诊案例可供学习和参考…… 最让我意外的,还有医生们对丁香园的评价,它的社区活力确实无人可及,但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大敌当前,国际巨头UpToDate已经开始大规模提供高质量的中文资料,深得大家喜爱。纵然年费不菲,众人仍然愿意自掏腰包——这种消息,光看网站可是很难知道的。
回家过年,帮父母改善点生活。
许多人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独生子女政策又导致传统的“养儿防老”落空。如果大环境面前无能为力,至少在改善小环境的方面还是可以尽几分力量的。
这些年我“督促”父母把家里的灯都换成了松下LED灯具(强烈推荐“未来光”系列),热水器换成了能率(林内也可以),用上了智能马桶盖,习惯了电动牙刷,手机虽然不总是旗舰款但保证了响应迅速、续航充足,戴森吸尘器也确实让他们感觉到方便…… 如今网上流行讨论如何花不多的钱就可以改善生活品质,其实,如果花点心思在老一辈身上,完全可以做到花的钱更少,改善的效果更好。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身为成年人,如果让父母辛苦一辈子仍然住着“老破小”,还要倾尽毕生积蓄支持自己在一线城市买“老破小”,实在是很不明智,也很不人道的行为。
回家过年,多帮忙干点家务活。
据我观察,有不少抱怨“沟通难”的人,回家过年的生活其实相当简单:睡觉、吃饭、聚会、玩手机、看电视,然后就是“沟通难”。
这让我想起《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的一个观点:中国的父母往往更关心子女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等等方面,最后才来关心其精神世界。如果再配合流行的“巨婴”论,做儿女的安然享受父母的辛勤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顾聚会发朋友圈…… 这种错位之下沟通一些正经话题,“火星撞地球”也是情有可原。
我在三十岁之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同样是人生,父辈在同样年纪的时候要做的事情比自己做的多得多。没有那么多的家用电器,许多劳动都要自己动手,若是去长辈家里,更是不能闲着,买菜做饭洗碗搞卫生,样样都得抢着来。但看看自己,似乎拿着“上班很累”当借口,平时生活都一团糟,回到父母家更是理所当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很惭愧,虽然买菜做饭洗碗搞卫生这些家务事看起来“不高档”,但每一样做起来都不轻松,干完一圈都得累够呛。相比起来,自己业余弄了点翻译、写作,消耗的劳动力其实是小儿科,没啥好叫苦叫累的。
而且,等我真正下定决心,多干了点活才发现,其实挑战不在体力,而在决心。而且在家务事上多搭把手还有特别的好处,就是创造了很多诞生共同语言的机会,容易培养出简单随和沟通,不必一开口就是终生大事人生选择。结果,到了真正要谈大事的时候,哪怕意见分歧很大,因为有之前的沟通做铺垫,也不容易谈崩,更容易相互理解。
我相信,真正这样做的人肯定不少。今年除夕夜,著名菜谱网站“下厨房”竟然因为访问量太大而崩溃了,可想而知有多少平时不下厨房的人在这一天义无反顾地挑战了自我……
回家过年,你的底线要约法三章。
已经有无数的书籍教导大家如何谈判了,其实谈判不只在商业伙伴之间,也存在于家人之间。比如最起码的,大家的底线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谈,什么东西不可以谈,这些是要明确的。如果不能事先约定清楚,总寄希望于对方对方的体谅、识趣,或者是耐心熬过去,结果多半不会太好。
今年是我第一次带小朋友回家过年,为了保证他的良好生活习惯,我们也有约法:零食不能多吃,每天最多只能吃两颗糖;除了除夕那几天,平时不能看电视;如果天气好,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运动;要有礼貌,不管大人多么宠爱,都应当常说“请”和“谢谢”;没有见过的亲戚如果要抱他,首先要问他自己愿意不愿意……
也许有一些约法让父辈们不习惯,但只要讲明白道理,基本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而且能很好地遵守。这样进入良性循环,后来就会越来越融洽顺利。
在好莱坞电影里,再猖獗的匪徒,谈判专家都能谈下来,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一些谈判的方法。无论如何,与家里人约法总不会比谈判专家面对匪徒更麻烦吧。
总之,春节返乡已经进入倒计时了,祝回家过年的各位都能开心。
最后,我去看了《流浪地球》,确实很不错,世界设定很带感,剧本上有些小问题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之前答应讲“阿波罗8号”惊心动魄的旅程,已经写了一小半了,春节之后会陆续放出来,请期待吧。
如果您认为本文说的有道理,欢迎长按识别上面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