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加税了。
加的是股票交易印花税,从0.1%提高到0.13%,加税幅度30%。
这是一则离我们内地人生活有点远,但标志性意义非常显著、长期影响非常深远的新闻。这则新闻的背后是五个沉重的大字:
香 港 缺 钱 了
香港走下坡路已在所难免
我非常喜欢香港的美食。从大排档小店到米其林星级餐厅,从早茶到宵夜,从东南亚风味到西餐日料,香港餐饮的整体水平比美食之都广州还要高一个档次。
香港的餐饮非常丰富且高水准
图源:米其林指南官网截图
从我家出发到我喜欢的香港餐厅只要不到2个小时,但我已经快2年没去过了。
原因大家都知道。持续大半年的紧张局势加上持续已一年的新冠疫情,让香港和内地的人员往来几乎降至冰点。
占香港利得税三成的零售业、酒店业、航运业等都受到直接冲击,并且在2021年也看不到大幅好转的迹象。
出于对香港社会局势以及相关法律条文施行的担忧、国际市场对香港特殊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动摇,而内地民众对香港的负面观感也屡创新高。信心转移,两相挤压,对香港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金融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香港经济走下坡路已在所难免。
2020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向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每人派发1万元港币,惠及700万人,涉及710亿元开支。作为代价,当年度的财政赤字达到历史最高的2576亿港元。
眼看他发红包,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加税了。
可怕的是开启了恶性循环
其实,经济下滑并不可怕。即便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里也有很多是停滞不前或略微下滑的。可怕的是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开启了恶性循环。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背靠内地,而是高度法制化的市场和相对低廉的交易成本。只要这两样保持优势,短期的下滑后仍然有增长的机会。
而加税,是对香港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伤害。加税在短期来说是走出财政赤字的希望,但长期来说则是恶性循环的开端。
香港加税,相当于美国限制技术人才移民,马尔代夫污染海滩,澳大利亚禁止开采铁矿……伤害的都是各自经济的根本。
交易成本上涨会影响金融市场活跃度
图源:最近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巨头快手
据公开数据,2020/21年度港府收入5435亿港元,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征税规模在400亿左右,提高30%也只有百亿增收。
显然,这只是一道开胃小菜。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目前不适宜调整利得税和薪俸税税率,但政府会持续审视,在适当时做出调整。 (香港)政府也将研究及准备引入新税项。
香港的好,深圳替代不了
很多内地朋友出于朴素的爱国统一思想,对香港走下坡路拍手称快,认为香港人是自作自受。且不论这种想法在道德层面的对错,至少在经济层面是不理性的。
认为内地的发展可以不需要香港,或者可以用深圳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想法,都是一厢情愿的,也是与现实不符的。
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对于内地发展有难以取代的积极意义
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往来中,香港一直是中间商和服务商的角色。很多人不理解香港的“两制”对内地发展的意义,他们以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最好的状态。
问题在于,中国内地与很多西方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市场规则不同,很多情况下都是没办法直接建立信任与合作的。这不是多培养几个英语好的人才就能解决的问题。
香港在意识形态、法律体系、市场规则等方面的兼容状态,为中国内地与全球做生意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居间服务。
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认为:
香港与上海、深圳都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但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基础制度不同。“一国两制”对香港发展有利,对中国发展也极其有利。 中国再开放,也不会搞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每年引进外资从几十亿、几百亿到几千亿,港资始终占55%左右,并没有下降。 香港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中心、金融中心,是全球资本进入中国的跳板。 中国经济体量再大,香港的地位照样是不可替代的。不要看到GDP超过香港,或者看到香港有点乱,就说要代替香港,这都是小儿科的言论。
后新冠疫情时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摩擦可以预见将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难以调和。香港这个中间角色的弱化,对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发展极为不利。
盼着香港好,也就是盼着内地好,这样中国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