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龄45岁的理工科教授,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成就在所属领域排得上国内前五,经验丰富、人脉广泛、年富力强,团队里几十位年轻能熬夜的博士硕士……

这时候,正是大展宏图攀登科研高峰学术报国的时候对吧?

不对。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最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准备参评院士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改革没用的,院士制度应该直接取消

首先,学校会全力倾斜行政资源,多分项目、多给荣誉,帮他美化履历攒“积分”。

然后,团队会为此做出一定牺牲,会有一两位博士专门负责帮他整理学术成果。团队的科研方向也会以有利参评院士而非学术重点问题为准,优先做能给评院士“加分”的项目。

而这位教授自己,则要花大力气去做资源置换、人脉链接。给其他大佬的项目做评审时,怎么都得给点面子,给院士的门生审论文时,就不能卡得那么严。你现在不给面子,将来评院士的时候谁帮你?

甚至出现“跑一个院士头衔要打点几千万”的极端情况。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改革没用的,院士制度应该直接取消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当选两院院士为目标的长期投资。

学校有动力,因为增加一名院士意味着以后每年数以亿计的科研资金持续进账,招生时也倍儿有面子。

团队有动力,因为一名院士就是一派掌门,今后学生在学术江湖行走能够罩得住,团队申项目、评成果也有了靠山。

教授本人的动力就更不用说了,一名院士能够调动的资源只怕要十倍于同一重量级的教授,当选院士后在所在学校/院所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

甚至涉及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的时候也可以拿院士头衔当免死金牌来用,用图片误用来代替那些传出去成何体统的调查结论。

院士,成了学术终点站。

我上面写的这些偏激吗?当然是偏激的。肯定有矢志科研攻关,评院士只是顺其自然的,也有当选院士后仍醉心学术不去谋求行政职务不给智商税企业站台的,以我浅薄的见识,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学术门阀化、院士行政化、搞科研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些问题,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洞察力,也都不是什么新情况,中科院和工程院自己都承认的,也启动了一定程度的院士制度改革。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改革没用的,院士制度应该直接取消

中国工程院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节选)

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商业性广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在当选院士以后,更要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

不宜过多的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

但是,这些改革的效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的吧?

作为一种学术荣誉,院士制度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时至今日,院士头衔已经承载了太多和学术无关,和荣誉背道而驰的东西。

这根本不是怎么改的问题,不痛不痒的院士制度改革早都不顶用了,该取消的就取消。

给做学术的人发荣誉还怕找不到替代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