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屡败屡战的不懈努力,广州终于在大雪的节气里入冬了……冬天到了,得屯点儿干粮准备过冬啦~

咦?觉得这句话不太对劲有没有?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屯粮食过冬?你又不是松鼠!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呃,请原谅一位80后的“老人家”对童年生活的絮絮叨叨,今天咱们来讲讲,需要屯粮食的那些年。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阁楼上有好几个超大的米缸,我们捉迷藏时经常会藏在米缸里,装两个小朋友都没问题。我们鄂东南丘陵地区,既种水稻也种小麦,一到秋收之后,家家都把米缸填得满满当当。没脱壳的稻谷,新碾出的晚造米,还有黄澄澄的麦粒,一家6口人,至少得千八百斤的粮食。这些粮食要从深秋一直吃到来年的盛夏,等冬小麦和早稻收获了才能吃上新粮食。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家里屯一千斤粮食这种事情,如今在农村老家也极少能见到了。卖大米的小货车十天半个月就会到村里来吆喝一回,很多人家住在农村,但早已不再种粮。在城市工作的我们,就更加不会在家里屯积粮食了,各位读者家里存大米能超过30斤的我估计都极少。

是的,我们仍然天天吃米饭,但却不再屯粮食在家里,这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其实是一项极为了不起的进步:

我们让粮食屯在流通市场里,屯在国家和商家的仓库里,不再担心买不到米,也不再担心米价坐上火箭飞上天。

五千年来,中国到最近二十年才真正走出饥馑,真正克服农业社会的“屯积癖”。我们,跨上了一个历史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尽情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不再为一日三餐的碳水化合物奔走。

然而,盛世危言总是不会过时,我们现在享受的粮食丰足带来的安全感,其实还是比较脆弱的。一方面,城市化发展逐步挤占耕地,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污染了一部分土地,这个潮流还会不可阻挡地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全球性气候异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海平面上升”或者“冰河世纪”可不止是科幻小说,而是在人类历史上多次真实发生的。

一旦人口和耕地产能的比例越过平衡点,一旦发生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我们的农业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现在,我们就应该为这样的挑战做准备了。

Winter is coming 人类该怎么办呢?

修一个巨大的粮食仓库,屯上足够全人类吃20年的粮食?还是把全球工业停下来,把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到零?

这当然都不可行。且不说我们建不了那么大的仓库,就算建成了,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可以屯积,就是有这么多粮食,20年“陈酿”的大米还能用来煮饭?其实,现在国家储备粮库的粮食一般存放2年就成了“陈化粮”,不适宜再给人类食用。而国家粮库的总储量差不多相当于全国人半年的粮食消耗量。

有没有感觉岌岌可危?才半年哦。也就是说,中国半年不生产和进口粮食,我们的储备就吃光光了。这样一算大家就知道厉害了。

不过,也不用过分担心,当前就算发生局部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的总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夏秋两季都有新粮食产出,再加上从国外进口,这样不断“新进旧出”,仓库里不会缺粮,市场上也不会缺粮。

其实,说到底,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在于其仓库里屯有多少粮食,而在于其全部耕地的产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这就是中央所遵循的粮食安全总体方针: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自由派经济学家还会给它加上第三句:藏粮于国际。

总的来说, 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和平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持在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水平,粮食安全就能有真正的保障。

这其中,耕地的变化幅度不会很大,国际形势是人力所掌控不了的,只有农业科技,是我们真正能够把握和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带给中国农业不怕风吹雨打地动山摇的保障。

扳着指头数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农业科技无非就那么几样:肥料利用效率的提升,新型农药成分的开发,先进栽培模式的推广,农业良种的培育。其中,良种培育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利用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技术来改良作物,是最有潜力的方向。

今天是我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第84天,吃的是转基因大米和转基因调和油做的嘎嘣脆椒盐锅巴。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椒盐锅巴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食材:转基因大米饭 转基因调和油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做法:桌上垫保鲜膜,将放凉的大米放保鲜膜上,再盖一层保鲜膜;用擀面杖将米饭擀成薄饼状,隔夜放干;将米饼分成适当大小,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撒椒盐粉。大功告成。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囤点儿转基因干粮准备过冬

转基因能好怎(微信号:zjynhz)

了解它,才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