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来到11月了,这个月有哪些事情,是值得关注的呢?

最近,把newsletter迁移到平台quail,下面是订阅地址:https://quail.ink/questions,
希望,大家可以手动订阅下,避免因为邮件服务商的问题,导致后续邮件无法接收。另外,我做了一个有个问题的谷歌插件,是精心整理的一些问题,不到50个,或许让你有一些的新的启发。

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意识形态会变成这样?

最近,和朋友一起徒步的时候,会聊到一些社会话题。比如杨笠事件,日本学校事件……有意思的是,每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用不同的声音与意见。比如,相信女权主义是某组织资助的,不喜欢日本与韩国……

很显然,我们接受某个意识形态,是因为我们接收的信息而造成的。但你很难说清楚,获得更多的信息,会让人对事物的了解更多,还是走向某个极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很多人能难意识到自己被某个信息气泡包围,以及,可以突破这个信息气泡。

一个月前,我跟我妈聊天的时候,她说她看抖音上说中国可能会跟台湾打起来,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个人都在接受不同的信息。即便身边很多人有访问国外网站的能力,但很多人依然只会看到自己眼里能看到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习惯中文内容,这让中文推特圈和youtube的需求也是非常火爆的。

关于意识形态,我并不了解。唯一让我对此有些体会的是,前两年观察虚拟女团Asoul,我才意识到即便粉丝的目标都是让Asoul能上鸟巢开演唱会,但因为粉丝的不同实现路径,让粉丝产生了分裂。而与身边朋友的聊天,也避免在这样的话题下进入深入讨论,我们都知道我们无法说服对方。

当然,上面的一些描述只是加深了我对这些意识形态的困惑。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的?政府如何使用了宣传机器,也许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

这个问题让我觉得有趣的部分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增长游戏。就跟所有的用户增长的产品一样,某个意识形态的用户增长或许有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部分。比如,女权主义,这几年在全球和国内都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用户群体的呢?哪些是增长的关键节点?

弄清楚这个,可能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个新的意思形态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的。

动态

认识自己指南》:最近终于更新完了《认识自己指南》,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识探索的小册,希望帮你了解自己,解决人生中的困惑。花了近1年时间,预计更新30篇内容,实际更新了35篇。如果你有需要,欢迎订阅。购买《认识自己指南》,可以免费阅读《人间松弛指南》。

词汇

“希望这个作品可以被好好对待”:做作品的心态,还是与做内容的心态不一样。这句话是我在一个论文式的作品下,作者写的介绍。

“空想具现化”

  • 动漫里的一种能力,但米哈游文化手册里也有采用。其手册里空想具现化,指的是一个足够智能,创作者可以高效创作内容的工具平台。但我觉得这个词,也可以代表一个人——将不切实际的想象或幻想变成现实,或者试图将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付诸实践。
  • 描述一个人在自己的脑海中将某个幻想或想象具体化的过程。

“教练式对话”:

  • 教练式对话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主要用于帮助他人发展和提升。以下是教练式对话的几个关键特点:
    • 以提问为主:教练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对方思考和探索。
    • 聚焦解决方案:不仅关注问题,更注重寻找解决办法。
    • 目标导向:帮助对方明确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 积极倾听:认真聆听对方的想法,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 促进自我认知:帮助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潜能。
    • 鼓励行动:推动对方采取具体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
    • 责任感:强调对方对自己的成长和决定负责。
  • 这种对话方式常用于职场辅导、个人发展和团队管理等领域。它的目的是激发对方的潜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正反馈“:创业的人需要反馈,尤其是正反馈。但为什么呢?因为创业在试错,找正确的方向。试错的速度,就是创业的速度。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1. 家附近的彩票店很火,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店里中了大奖吧
  2. 路边小摊商家有某种默契,各个摊位是默认定下来的,不管早来晚来,定下的摊位不会变。我想这里面应该没有什么沟通。但成年人都不容易,不想为这样的事情伤了和气,而且摊子的位置优势带来的收益不好衡量。
  3. 家附近的星巴克下午会坐着很多外卖骑手在那里玩手机。如果以娱乐时间来对人群划分的话,感觉有不一样的视角。

阅读

独立开发者idoubi:一年做11个产品,「也许砍掉一半会更开心」

我跟这位开发者有类似的困扰,想法太多了。所以,在第三季度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杀死想法。但执行下来,发现只有一点点用,一些想法快速去验证了,或者马上杀死掉了,不过,想法还是会滋生。这个季度就放弃了。

40岁的礼物

  1. 每种魅力都有其代价;如果你不理解你在付出什么,那就不是选择的自由。
  2.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感受,学会改变你的行动或改变你相信的故事。
  3. 对于任何让你害怕(且不危及生命)的行动,记住这个消除恐惧的可靠方法:做它100次。

书:《奥德赛》

因为好奇一些产品为何喜欢用"奥德赛"命名,我翻阅了这部古希腊史诗。

奥德赛是特洛伊之后的故事,有趣的是,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特洛伊的故事,但并不清楚奥德赛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简单来说,奥德赛是一个关于父亲和丈夫回归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返回家乡的途中,以其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与独眼巨人波的遭遇、战胜了海妖塞壬的歌声,以及逃离了卡吕普索的岛屿等,最后回到家乡。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回归,让这个故事成为了西方精神的源头。奥德修斯历经十三次劫难是一种从探索世界中认识自我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认知之旅。

电影《星际穿越》和《冷山》都表达了宏大的“回归”主题,从《奥德赛》中汲取了力量,完成了一次对它的致敬。

碎片

1.Writing is thinking, but thinking is not writing

2.拥有投资哲学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交易中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降低教条式的自信。

3.当你没有足够的钱来维持生计时,金钱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中心,因为你执迷于金钱的缺失,你的心很快就会充满绝望和愤怒。

4.对藤本老师来说,纪录片与伪纪录片之间是否有所区别?

  • 纪录片与伪纪录片都有镜头介入,皆有演出成分。NHK会制作一部失聪作曲家佐村河内守的纪录片《灵魂的旋律:失聪音乐家》。佐村河内守日后承认自己其实没有完全失聪,且作品都是友人代为作曲。这部《灵魂的旋律:失聪音乐家》于是成为了充斥虚假的纪录片。
  • 纪录片的真实性建立在掌镜人意图让我们相信。像是 Netflix或亚马逊上,例如《画廊外的天赋》这样的纪录片电影,我们是否真能分辨其中是真实还是全然的虚构?另外像是柯恩兄弟的《冰血暴》,明明是虚构故事,宣传的时候却强调「改编自真实事件」,也确实有人真的相信。究竟是纪录片还是伪纪录片,也许要交由观众来评断。
  • 作品的剪辑也会影响观众接收到的资讯。假如影像拍摄某个人一整天,并剪辑浓缩成十分钟,可以聚焦在闯红灯的片段,将其塑造成恶人;也可以聚焦在拯救路边小猫的片段,将其塑造成好人。哪些部分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只有拍摄并制作的人知道。
  • 刚才提到白石晃士导演的《コワすぎ》厉害之处就在这。第二跟第三部剧场版中,影像中的人物进到异世界,任何人看了都会知道是假的,然而因为剧中的人们表现出他们真的相信,让观众也乐于跟着信其为真。

5.伟大的人,是那些大隐于世且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