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你家里谁管账?

图片摄于瑞士。

快过年了,写写生活话题,希望大家喜欢。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能处理好管账的问题,平衡两个人的收支,但我知道这方面有问题的家庭很多,双方经常会为财务收支问题产生矛盾甚至爆发争吵。

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现代社会,大家意识上都很独立,所以无论财务状况如何,一个人的时候总没有大问题。然而一旦摆脱了单身,也就意味着财务上“自说自话”的结束,个人对自己的收支就不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同时还需要了解伴侣的收入情况,还需要共同面对家庭支出。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理方法,都需要持续的沟通、理解、摸索、妥协。

可惜在我们的成长中,除去少数家庭,并没有适当的课程教育我们如何有分寸地、平等地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在职场上、社会中还有或明或暗的规定,即便不赞同也得接受。但是在家里,这样的约束往往不存在,所以真正达成一致很困难。有时候即便是表面上达成了一致,内心里却是相当不痛快的,天长日久积累下去,一点小事就可能擦枪走火。

这也是我的切身体验。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两个人决定在一起生活,经济上自立是底线,在这之外,慷慨一点就好。但是很快就发现,单纯“慷慨”一点是不行的,因为有一些家庭开支是“慷慨”无法解决的,而且“慷慨”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有时觉得对方应当慷慨却没见动作,有时觉得自己不应当慷慨却不知已经备寄予厚望……总之,单纯的“慷慨”是不够的。

解决办法也很自然,把需要共同面对的大项支出列出来,商量好承担方式,其它的小项目写明大致的原则。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前的问题确实不存在了,但又有新的问题:我们发现,目前的方法只能应对现下,然而为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家庭应该有一定的积蓄。也就是说,家里应当有应对风险的共同基金,由双方共同贡献来填充。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比例来填充呢?又如何保证基金里的钱不被滥用呢?

后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大的项目上达成一致,其它的开支,一个人记账,另一个人审核。其实无论谁记账都无所谓,重点是双方有信任,而且账目详细准确,经得起核查。

前一个问题则比较麻烦。最早我们确定的是,每个人说明自己每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达成共识之后,收入的其它部分上缴到共同基金。

这个方案看起来很不错,对吗?可是我仍然说这个问题“比较麻烦”,为什么?其实仔细想想,或者亲身实践过就会发现:它缺少了刺激。

首先,个人的收入可能会有波动,但因为要保证固定的生活费,所以上缴的数额也会波动,继而带来基金变化的无法预测性;

其次,个人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理由的支出,比如我希望买需要(新奇)的电子产品,或者遇到什么绝版的好书。自己总会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但生活费却是定死的,怎么努力也没用。结果要么申请共同基金支出,要么就只能徒然空叹,怀念一个人时候的自在。

这时候,忽然有个朋友点破了问题的本质:农民收入改革之前,政策是“留下固定份额,其余全数上缴”,大家都懒得种地;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之后,“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它都是自己的”,大家种地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

言之有理,就要听从。于是我们把共同基金的贡献策略改过来:每个人每个月认缴固定数额,其它自己留着用,如果当月有其它收入,默认由个人支配(当然也欢迎个人缴纳充实共同基金)。共同基金的管理仍然依照之前的方式,一个人记账,另一个人随时有权审核。

迄今为止,这项制度已经实行了2年多,效果良好,大家都很认同,对结果也很满意。至此我相信,我家已经妥善解决了“谁管账”的问题。

最后说句题外感慨。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有很多人不同意这句话,觉得幸福的家庭也是有千差万别的。但是在我看来,幸福的家庭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就是从长远来看,双方都能够依照理性,通过沟通、妥协、体谅,最终达成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