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会帮朋友们做些工作引荐,所以经常见到一种可惜的情况:有些人明明素质很好、专业很过硬、经验很丰富,偏偏简历做得太过敷衍潦草,一眼看去泯然众人、毫无亮点,甚至让希望引荐的我感到汗颜。看来,有必要认真谈谈简历这件事情。
要想找到好工作必须重视简历,尤其是要提供“抓人”,也就是能给简历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应聘的形式决定的。
通常,应聘者和招聘方双方都是不认识也不了解的,所以简历是信息沟通的唯一途径;而且招聘方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简历,所以浏览一份简历的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对应聘者来说,在这“决定命运的2分钟”里,他只有简历这个替身来替自己争取机会,如果不能给招聘方留下特别的印象,哪怕个人再出色能力再强,都难有展现的机会。
还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这“决定命运的2分钟”里,信息的沟通是单向的——如果有不清楚或不确定的地方,招聘方人员可以互相沟通、协商,但往往不会和应聘人员来沟通确认。简历因此显得更加重要,称职的简历应当完整准确地表达自我,避免简历阅读者产生误解。如果能吊起简历阅读者的兴趣,让他产生“我非得跟这个家伙谈谈不可”的想法,那就是非常棒的简历了。所以说,“简历的重点是抓人”,听起来有些夸张,其实也不无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求职准备是“轻重失调”的:他们为了面试准备正装、查阅面经、背诵资料,不厌其烦地做一系列的准备,确实非常辛苦也非常努力,如果他们能拿到面试机会,表现一定会在平均水准之上。但是他们不够重视自己的简历,只把毕业院校、工作经理简单罗列就完事,抓不住招聘方的兴趣,所以后面的表现根本无从谈起。
每次我把这个道理讲完,许多人都能理解并且认可,但是他们继而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意识到要重视简历了,但是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你说要好的简历都是认真反复修改的,甚至要改上一周,但是我改了一天,就觉得已经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了,要怎么办?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讲简历如何能“抓人”。
首先说基本资料。简历开头通常是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姓名、年龄、学历、联系方式等等。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是不要罗列太过详细的资料,比如身高、体重、视力之类,这类信息对普通求职没有帮助,反而会产生干扰;
第二是尽量使用看起来专业一些的邮箱,如果用户名是全数字的QQ号或者iloveyou之类个人化的宣告,通常的作用不是“抓人”而是“送客”;
第三是照片,我的朋友曾告诉我一个诀窍,而且据我观察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如此:女生的简历里附上照片一般是可以加分不少的,前提是所附的是专业得体的证件照。男生这方面要随意一些,但有专业的照片总不是坏事——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专业”,只要你不是对自己的相貌完全没有信心,附上专业的证件照几乎总是能加分的。
然后说个人简介,这是简历里非常重要的项目,可惜往往被人忽视。
学历、工作年限等等“硬指标”,往往不足以准确描述应聘者的情况,这时候,2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请注意,个人简介绝不能是词藻的堆砌,比如“本人工作细致热情、态度大方亲切”,这样的描述显得非常空洞,是抓不住人的。
好的个人简介应当能简明扼要地突出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并给予足够多的事实支撑。招聘方读完之后,应聘者的形象应当跃然纸上,比如“这是一个很年轻,但已经很明确自己兴趣在数据运营方面,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而且愿意积极进去的小伙子”,或者“这是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相当了解,希望更多参与公司运营的应聘者”。
个人简介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消除招聘方的疑惑。为了提高简历阅读的效率,招聘方常常会用类型的“刻板印象”来帮助筛选,比如文科生就善于辞藻,理科生就沟通吃力,做销售的就舌灿莲花,搞程序的就沉默寡言。或许在实际接触应聘者之后,这些事先形成的刻板印象会改变,但很多时候刻板印象已经决定了是否要进行下一步的接触。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不能用刻板印象来生搬硬套,就应当在个人简介里强调说明,比如“我虽然从事技术开发,但不排斥与人沟通,并且获得同事的一致认可,在技术团队里负责了主要的对外沟通”。
个人简介里也可以提到自己的弱点,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明确自己不擅长做什么,所以更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第二是表示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些弱点,正在努力改进。无论哪种情况,如果处理得好,都可以给招聘方留下“这个人对自己认知相当到位”的好印象。
关于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的部分,已经有很多文章提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从“抓人”的角度考虑,我最后来讲讲“项目经历”的部分。
工作经历通常太过宏观,只能表示应聘者在什么规模的公司工作过多久,很多时候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参考。项目经历则没有这个问题,它可以具体、微观地介绍应聘者的工作,突出应聘者的个人特质,彰显应聘者的个人价值,所以更需要认真对待。
在介绍项目经历时,可以参考STAR法则:S即Situation,也就是“这个项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T即Target,也就是“这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A即Action,也就是“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做了哪些工作”;R即Result,也就是“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对个人贡献者来说,STAR通常落在个人层面,对管理人员来说,STAR可以落在管理层面。如果你可以超越自己的角色,从更宽广更深入的角度来谈STAR,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项目经验的介绍“适可而止”,也就是不要过分详细。如果过分详细,介绍了所有措施,罗列了所有数字,就很难抓住阅读者的兴趣,因为谜底已经曝光,在面试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无话可聊”的尴尬场面。好的项目经验介绍应当像魔术一样有所隐藏,让招聘方看过之后,对这个项目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迫切希望知道项目的细节:比如知道应聘者是如何做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或者应聘者做了那么多靠谱的事情之后效果究竟有多好。如果能在这几点上成功抓住应聘者的兴趣,拿到面试通知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
当然,以上我说的都只是“术”,也就是一些基本的套路,而真正重要的是“道”,也就是给招聘方留下深刻印象,成功吊起招聘方的胃口。所以简历的制作人不妨像产品经理学习,对简历这个产品怎样修改,能真正“抓人”,引起招聘方的兴趣。通常的情况是,每多思考一分钟,就会得到一点想法,简历就更加完善一点。所以,好简历要“改上一个礼拜”也并非天方夜谭——我有个朋友非常珍视某个招聘机会,于是花了一个月时间,穷尽心力设计出一份别出心裁的简历,开头竟然不是个人基本信息而是一道题目和自己的见解,因为他知道这道题对应聘方的价值,而自己的解法又足够新颖(当然,他不会和盘托出)。结果一击必中,也就毫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