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了一篇《坚持了两年之后,小朋友突然不想去打冰球了…》,本来是无心之作,没想到阅读量明显超过平均水准,还收到了很多留言,我自己也获益不少。
本来,我以为解决了小朋友的问题,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的是,暑假过后,冰球训练重开,他又老调重弹:“我不去了,我不想打冰球了……”。
这可叫我如何是好?听到他嘟嘟囔囔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心里百感交集。
成年人的生活里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对应的,也希望一切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因此,这样“意外”的变数,总是第一时间让人心生无奈和烦恼:天哪,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过,基于之前的经验,借鉴大家的留言,这次我显然更有心理准备一些,起码不会慌乱。
之前我写过,如果父母多阅读一些高质量的育儿专著,有助于把自己的期望水平“降”到合适的程度,就不会那么焦虑甚至抓狂。
如果父母知道大部分儿童平均每小时要问七十次“为什么”,就不会在连续被问几次“为什么”之后丧失耐心,不会随口抱怨“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同样,如果父母清楚儿童的心智模型是“灯笼式”的,照到哪算到哪,很难依靠承诺或者意志力来保持一致性,也就不那么容易对平白无故的“改主意”暴跳如雷——完全不用父母操心的“天使宝宝”当然有,但我知道,天上掉馅饼砸不到我头上。
所以,我首先能做的,就是一边做几口深呼吸,一边告诫自己要耐心,因为“马上又要开始一场艰巨的谈话了”。
等他嘟囔完,我也差不多静下来心来,这时候要做的,就是首先承认听到了他的感受和诉求:“好,我听到你说的话了。虽然新的训练开始了,但是你现在不想去打冰球了,是这样吗?”
在谈话开始的时候,把对方说的话复述一遍,既确认自己听到的没错,也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这个技巧,许多关于谈判的书籍里都介绍了,许多人也会在职场上使用。但是,我似乎很少看到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使用。这也难怪,我们往往都有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对熟悉亲密的人,讲话越“放得开”,毫无顾忌,也不需要照顾什么礼仪、情绪,自顾自说下去即可,即便听到别人的辩解,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还不知道你?”。
虽然这种心理和反应很常见,但我们要知道,它其实是不对的。越是对亲密的人,越需要保持尊重和耐心,对孩子尤其如此。
许多年前我看了《情商》那本书,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许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无法直面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理解和驾驭它了。由此我又想到,家人之间如果要和睦相处,就不要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怕听到其他人的真实感受。
所以,在明确表示我听到了他的感受之后,他才愿意继续跟我说下去。而保留持续沟通的意愿,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前提。
接下来,我尝试让他告诉我“为什么不想去打冰球了”,把原因解释清楚。
还是在《情商》那本书里提到,要妥善驾驭自己的情绪,就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能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之中,也能意识到其他人处在怎样的情绪当中。按我的理解,就是自己有情绪时,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他人有情绪时,能保持耐心去寻找情绪的根源。
对小朋友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小朋友的心智模型是“灯笼式”,几乎没有多少理性思考的习惯,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各种情绪驱动的。
要想跟小朋友沟通,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首先找到情绪的源头,而这只有在对小朋友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在让他们足够放松、足够信任的环境下,才能做到。这些年来我已经越来越明白,也反复告诫自己,苦口婆心地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对儿童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在跟他聊了十来分钟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想去打冰球。这一次的问题不在于“好朋友没有去”,而是另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不太喜欢某个教练,因为他总是“自以为很搞笑,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第二,他觉得每次训练完都太累了,“尤其是背很痛”。
看起来,如果我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大概会愿意重新回到训练场,希望就在前方。
我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NASA关于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专著,其中有位工程师的话我印象尤其深刻:“载人登月看似不可能,但如果你能把它拆分为无数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都能找到解法,那么再复杂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些年来,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拿这段话激励自己,在育儿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我平时跟他聊天比较多,知道他每次训练的感受,所以知道他最喜欢的教练是谁,比较喜欢的教练是谁,唯独这是第一次知道他“不喜欢”的教练。
所以我找到他最喜欢的教练Martin,跟他说了这回事。Martin听完冲我挑了挑眉毛:“啊哈,还有这样的事情啊,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好消息是,最近的几次训练都是我来带的,你让他直接来吧,跟我训练他应该没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就难一些。每次训练完都很累,这我是知道的。哪怕是寒冬腊月,一个多小时的训练结束,摘下头盔,每个小朋友都是头发湿透、汗水蒸腾。当然,好处也是看得见的,肌肉结实,有力气,而且身体协调性很好,学其它运动很快。
可是,他怎么会背痛呢?
换做以前,我大概只会有两种反应,第一是告诉他“要想有成就,就是要吃得苦”,尤其我们湖南人素来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著称;第二是抱怨“怎么你的名堂这么多呢?跟你一起训练的小朋友都没有这问题呢”。
但是现在,我明白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提倡,也清楚每个小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觉得信任很重要,就不应当否认孩子的感受,更不能用“其他人如何如何”来比照。面对孩子的各种“奇怪”问题,父母更应当做的是耐下心来,以客观心态面对问题。
因此,背痛的问题,我想来想去,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打球的姿势不对,但之前没有注意;第二是装备不合身,太小了。
我的分析也只能到此为止,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做。于是我又找到Martin,跟他诉说了我的困惑,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我再一次获得了Martin热情温暖的回复:这种问题很普遍的。因为在打冰球时,我们运动的姿势是与平时走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重新开始训练的时候,都需要重新适应,所以会有背痛的问题,对小朋友尤其明显。久而久之,对重新开始训练就可能有不好的印象。不过没关系,下次开始训练之前我会专门找他聊聊,解决他的问题。
老实说,当Martin告诉我“这个问题很普遍”时,我还有点心理安慰,原来不是“自家的小朋友名堂特别多”。但我继而又意识到,这种想法真是要不得。我们常说“每个小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让小朋友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反而更多是在提示家长,需要知道一定会有专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需要耐心去解决专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
言归正传,在我跟Martin聊过两次之后,心里已经宽慰了大半。对小朋友来说,等我把Martin的训练邀请,以及与他单独聊背痛问题的承诺告诉他,他对训练已经不再那么排斥,反而有了一点点的期待:“Martin真的那么说了嘛?好吧,我去试试看。”
结果,一试,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之前我曾专门查阅过“小朋友打冰球有什么好处”,除了“平衡感”和“协调性”之外,印象深刻的还有“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照我看,这何止是磨练小朋友的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分明也是磨练家长的意志力和家庭内的团队合作精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