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秋菊,玉凤,听到这些名字,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不带任何歧视地猜测,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形容词会是村、土、丑,跟本人长什么样子完全没关系。这是大家从名字引发的联想。

当然,小芳、玉凤也可以长成这样: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人名起得不好,还有翻本的机会,见一面总有分晓。如果电影名起不好,可能连被看一眼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我向你推荐一部叫做《刺激1995》的电影,你大概会认为我的品味是这样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不过,我的品味实际上是这样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没错,多年雄踞IMDB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曾经被翻译成《刺激1995》。这两个名字的反差,大家随便感受一下。

类似的情况还有《三傻大闹宝莱坞》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虽然凭借口碑传播,已经让很多中国观众了解了这部印度产优秀影片,但更多人,比如我自己,在刚上映的2年里是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会是部好电影的。直到被不同的朋友安利好多回才抱着怀疑一探究竟。

名字带来的联想,在我们认知一个事物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缺乏基本了解的对象时,有负面联想的名字几乎就可以直接形成负面的印象和态度。

这些日子的科普过程中与很多朋友交流,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一个完全不懂任何转基因知识的人,在听到转基因话题时,几乎本能地就会持有“警惕”、“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也就是典型的“虽然我一点都不懂,但是转基因听起来有点可怕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大家对不了解的事情,不应该是自动持有中立的态度吗?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都出在“转基因”这个翻译的名字上。听到转基因,大家联想到的画面都是这样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想象中的转基因技术

事实上,转基因的操作根本不是简单粗暴的用注射器往玉米里打针,一个典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这个样子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看起来平凡普通但仪器动辄百万的生物实验室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农作物培养实验室干净整洁绿色

真实的转基因作物是这样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如果不插个牌子,我们根本分不清这是转基因大豆还是非转基因大豆,因为原本外观就没有差别。

网上流传的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鉴别的图片,其实是“优质大豆”和“劣质大豆”的差别,是“现代大豆品种”和“土生大豆品种”的差别。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听到转基因作物,联想到的是这种: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完全用PS技术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

实际上,没有哪个科学家有闲心和闲钱去做这种猎奇但毫无价值的转基因研究,物种之间的组合也绝不是像PS技术那么随意所欲的混搭。

一个翻译过来的,会给人带来负面联想的名字,就这么输在了起跑线上。

同样使用汉字,台湾对这一技术的翻译是“基因改造”,对应的农产品叫“基改农产品”。

在日本,这一技术叫做“遗伝子组み换”,不懂日语的朋友也大致能看懂,是遗传因子转换的意思。

而在科学界通用的英语中,这一技术叫做

Genetically Modified

直译过来就是遗传改良或者遗传改进,听起来的联想就比“转基因”要积极得多。

所以说,通过名字产生的联想来建立第一印象,这是人的本性,不了解转基因的朋友有“警惕”、“恐惧”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错误的第一印象里,不愿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那就真的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了。

转基因食品真的能吃吗?能!我吃给你看

今天是我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第51天,吃的是转基因抗虫大米煮的红豆粥。有视频,有真相: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相思糜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食材:转基因大米 赤小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左边为泡过一夜的赤小豆,右边为干豆子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叫玉凤的姑娘也可以漂亮又时尚

豆子先泡过一夜,和大米同熬成粥

最后,为读到这里的朋友送上一首《南方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