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玉堂禁经》张怀瓘
首先,必须推荐黄简老师的《黄简讲书法》,从2014年开播到现在(2023年),每两周一集,已经连载了9季,在各大网站均有。这是非常正统的文科课程,每一个概念都清清楚楚,有明确的定义,如果是古人的定义,则会把每个字按说文解字解释清楚,有理有据。与那些云山雾罩的“国学”课程是天渊之别。如果能够把黄简老师的课程仔细看过,又动手练习,书法并非难事。请去看黄简老师的课,不必在我这里浪费时间。
以下,只是我一个理科生粗浅的理解。
- 用笔:每一笔如何写,
- 这是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关注:对不对
- 识势:笔画如何组合成笔势,
- 这是个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关注:好不好
- 裹束:如何安排笔势的间架结构
- 这个才是艺术问题,艺术问题关注:美不美
笔法公理
也就是用笔,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特点是:
- 可推导,可验证
- 可数学描述,可定量分析
笔法有一个基本的公理:
回归律:写完一笔以后, 笔应该恢复到能够写下一笔的状态 【公理1】
也就是:一笔写完以后, 由于笔的弹性, 笔应该回到初始状态, 笔锋是处于聚拢状态
毛笔的特点
毛笔是由很多有弹性的软毛构成,可以有两个基本的状态:
- 聚锋:笔毛聚拢形成尖端(近似为单体)。把毛笔视为一个整体的话,它可以发生弹性形变,或者蠕变。
- 散锋:笔毛散开(多体结构),散锋有一个特殊状态为绞锋:笔毛散开且互相阻挡。
毛笔的自由度
- 首先有XYZ三个方向平移
- 然后有与X轴成夹角,与Y轴成夹角
以上是有5个自由度。
还有一个自由度是绕z轴旋转
在黄简老师的课程中,这个自由度是禁用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技术角度考虑,不论使用哪种握笔方式,绕Z轴旋转如果>180°,毛笔都是很不稳定的,很容易掉落。从黄老师的课程中可以体会到从古至今的主流是不认可“转笔”这件事的。所以,我在后续的分析中也认为毛笔只有5个自由度,不可绕z轴旋转。
直线行笔
从公理1,可以有推论:
直线行笔,笔尖在线条中心行走
此时笔尖两侧受到的摩擦力相同。
否则,笔尖两侧受到的摩擦力不同,造成旋转趋势。可能会导致笔毛散开,甚至绞锋。
定量分析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布置摄像装置:
就可以从背面拍摄行笔的过程
注意观察毛笔端面与行进方向的夹角
如果端面垂直于行笔方向,那么就说明笔尖在线条中心行走,否则就可能有问题。当然如果行进距离短,用力小,笔毛弹性好,墨的粘度合适,有可能错误的行笔方式也不一定会造成散锋/绞锋。
转弯
平凡解
这里有一个平凡解:直线行笔,到达转向位置时,停止,把笔心扶正,仅仅让笔尖接触纸面,然后转向,再继续直线行笔。
非平凡解
这是理工科的部分了。
- 描述5个自由度的运动轨迹: F=ma
- 笔毛单体的弹性形变:这是各向异向性材料的胡克定律
- 纸面与笔毛单体的摩擦力:f=μN
- 笔毛单体之间的吸引力。用墨书写时,墨实际上是石墨颗粒+动物胶+水,墨是有粘性的,笔毛之间的墨的流动会使笔毛黏附在一起,于是笔毛更不容易回弹到聚锋状态。如果是用毛笔蘸水,在水写布上写字,会发现更容易回弹至聚锋状态。
- 粘性的公式:
τ = μ(du/dy)
F = 6πμrv
- 粘性的公式:
- 其他,可能还有我没有意识到的影响。
然后我们可以定义:
- 聚锋:
- 当摩擦力=0,抬起毛笔时,笔毛的状态 T→∞ 与T=0相同
- 散锋/绞锋
- 笔毛之间互相阻挡
九用
显然,上述是一组微分方程。先贤们给出了9个可行解。
- 一曰頓筆,摧鋒驟衄是也,則努法下腳用之。
-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 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築,「目」、「其」是也。
- 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
- 五曰 𨀛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𨀛之,「刀」、「﹝橫勾﹞」是也。
- 六曰衄鋒,住鋒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 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 八曰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
- 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方程的求解方法显然是极重要的,三次方程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都能大打出手,别说是微分方程组了。所以一开始只是在王羲之家族内部传承,一直到七代以后的王法极,也就是智永禅师。他是和尚没有后代,所以才把这组可行解传了出去。
永字八法
九用传出之后,到了草圣张旭,为了教学,创造了永字八法,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训练人类神经网络的训练模型
书法,一种极限运动
我个人感觉,书法,书法家通过毛笔玩“极限运动”时在平面留下的轨迹。书法不能仅仅去看,还应该用笔去试试,可以试着临写一下书法家的字。比如,兰亭序里面的这个春字
我试过先照着写,写完以后拍照对比,看看自己写的与原字之间有多大差异。此处推荐“不厌书法”这个app,可以达成这个功能,本文中引用的字也是来自此app的导出图片。
我写过多次以后,发现我写春字的三横,不敢用这么大的倾角,
20度的倾角写出来,我就很难保持这个字的平衡。所以,写过以后,我的感觉是:
古人说:
文则数言乃陈其事,书则一字只见其心
你以为的王羲之,形象可能是这样的
但当试写过兰亭序几个字以后,我觉得在兰亭序里见到的王羲之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