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信好,我是家屹, 「更好生活」是我每周一向你推送的一份电子报,把我在过去一周发现的对生活有益的 3 个点子,分享给你。

💡 以下是我在 2024.12.02-2024.12.08 精选的 3 个点子,如果你喜欢,还请帮忙分享。

1、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

记得高中政治,有一类题目的答题框架是:

  • 从政府的角度,需要做 xxx
  • 从企业的角度,需要做 xxx
  • 从个人的角度,需要做 xxx

这其实是一个实用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把和问题有关的主体或者说元素,全部罗列出来,依次分析他们需要做什么,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L 先生在如何思考一个陌生领域的文章里,也分享了这个方法,即把整个系统中,所牵扯的所有元素罗列出来。这样做,可以防止我们单独站在某个元素视角去分析问题,避免视角和归因的窄化。

不过更精彩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去分析各个元素分别拥有什么(Have)、需要什么(Need)、有何限制(Constrain)。

然后把各个元素的 Have 和 Need 一一对应起来连成线,如果有无法对应起来的,那通常就是它们的 Constrains 在挡路,而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思考有哪些措施可以移除、绕开或者优化 Constrains。

2、守住基本盘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时间管理的问题,本质上是平常人难有平常心。

我们容易乐观预估自己的能量和时间,为自己设定太多必须做的事情,把这些设定不合理的事情当成是自己需要背负的责任。如果无法如期完成,则会责怪自己,进一步降低做事的效能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该怎么办呢?可以做参考 Energy Thinking 的二分法,把要做的事情,分成 2 个部分:

  • 基本盘:每天或每周必做的事,最好不要超过 3 件事,确保主业放入其中。只要完成了基本盘,就是踏实满足的一天。
  • 多赚的:基本盘之外的感兴趣、想做的事,在能量充沛时多做一点,能量不足时,可以少做或不做。

只要守住基本盘,就能确保在成长在发展,这样不只可以摆脱先前因为计划太多而无法如期完成带来的自我责怪,反而可以通过完成基本盘和做多赚的事,获取额外的能量。

3、要求-生成-选择

我在「更好生活」第 10 期的 One More Thing 里说,「Input-Process-Output」是一个足够简单,足够好用的分析模型。可以理解为,一切「结果」或「现状」,都可以从「输入」和「加工」里找答案。就像,写不出文章(结果),是读得不够多(输入),还是没有去组织去消化(加工)。

最近看万维刚老师的《拐点》,又发现一个同样精简的模型,即「要求-生成-选择」。我们跟 AI 的关系、跟协作同事的关系、跟政府的关系,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

让 AI 替我们办事时,我们会先发送一个 Prompt(要求),AI 听从 Prompt(要求)去生成结果,我们再从 AI 生成的结果中去选择,可能直接采用,也可能要求 AI 重新生成,再选择。

跟上下游同事协作时,需求方会先提出一个需求,也就是 Prompt,执行方去生成方案,需求方根据生成结果,做选择,是直接采用还是让执行方修改重做。

而政府跟民众的关系也是如此,民意即 Prompt(要求),政府的操作如政策即生成,选举即选择

所以,我们的产出质量,既跟负责生成的一方有关,也跟提出要求的一方有关。

One More Thing

分享兰小欢老师在李诞播客里的一个金句:最好的回报,是回忆。回忆可以无限消费,且边际效益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