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一位歌手的名字。

前段时间(大概是两周前)在通勤的路上,耳机戴一只,习惯性地播放「晨's Station」,听到一个声音,于是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掏出来手机,加入到 library 以便后面能够再次找到,哦对了,当时听到的是这首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我确实会有这样的习惯,当我喜欢上一首歌,我就会盲目地喜欢上一个歌手,或许这个歌手的其他歌我倒没那么喜欢,或许我会因此而更加喜欢。我怀疑这或许也是专辑的概念弱化的原因,虽然现在有数字专辑可以听,但是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算法给你推荐的 list。在之后的一周内,我隔三差五会点击这首歌听一下,声音很不错,细节很有趣,但我没有很频繁地去听,我怕会很快厌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听歌变成了一项其他行为的伴随行为,比如通勤,在电脑上处理一些杂事,洗澡(不过好像播客更多一些)……

最近我想起来点击这首歌来听,是在 10 月 11 日的早晨六点左右,那天是休息日,也没有疫情的消息,我 5 点半就起床了,然后到达几公里外的公园湖边,那时候太阳已经蓄势待「升」: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当时,我掏出手机准备拿出手机拍出一张照片,但是一打开锁屏,出现的是这首歌的歌词页面: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我关掉后,走到湖边,静待日出的到来,早晨空气中的水汽让人觉得很清醒,也很清新。除了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令人感动外,我沿着湖边走走停停拍拍,很是惬意。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湖边 A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湖边 B

色调的变化代表着时间的推移,当然也代表着我在沿着湖往前走……

然后就在前两天,大概是静态管理的第六天晚上,睡觉前我习惯性地听一会儿播客,说实话,我听播客,都是听旧的,戏称「考古」,而且我自己对播客有一些固执的想法,就是我不喜欢大多数有固定更新频率的播客,然后我在考古的时候就听到了下面这个: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播客《得意忘形》

你可以看到这是今年一月份的单集,应该是春节之前,然后节目中张老师提到说他有一个朋友,「算是一个歌手吧,叫陈婧霏老师」,我当时好像联想到了什么,我上周听的那歌……

确实是感受到了一些奇妙的东西,所以傍晚我就去天台看了看夕阳,殊不知现在已是深秋,天色暗得很快,我判断失误,上去晚了,只好抬头望一望远处,看一看近处。

Failed to upload image image.png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天空没有人自不必说,而附近学校的篮球场也非常寂静,此时站在天台的我回想着近来的日子,从音乐到播客,从陈婧霏到张潇雨,从日出到夜幕,从正常到封控……除了感慨,可能早就习惯了,再来看陈婧霏老师的这张专辑发布的时间,差不多是 Covid-19 一周年的时候,回到今天,我们也只能对自己说一句:「真正的生活在别处」。

We are not in the world, the true life is absent.
The place in which I'll fit will not exist until I make it.
An artist of the purest kind, A poet with no poems, A musician with no tones.
My life is my work that I devoted all my love to it.
Cuz, I believe life imitates art.
——《陈婧霏/生活在别处》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005 陈婧霏

对于一些人来说,读书是为了爱,读书是为了意识到一个人永远不孤独。阅读就是去中心化。他说,阅读就是为了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在别处」,这是亚瑟·兰波的一句名言。当一个人阅读时,会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许多美妙和美好的可能性。很明显,生活是缺乏的、不足的——在更糟糕的情况下,生活很悲惨。年轻的兰波紧紧抓住诗歌,作为坚持那个理想化世界的一种手段。

那么,你呢?

世界风云变幻……

祝好,各位!❤️

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