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好,这里是 Here’s Your Change,一档有关设计、科技和产品的内容简报。我是 Sen,工作时间是体验设计师,空闲时间是独立研究员。欢迎收看第五期。

本期封面来自设计工作室 Smith & Diction 给知识探索引擎 Perplexity 做的 Branding 项目。工作室收到的设计委托是:

我们希望品牌给人以斯堪的纳维亚地铁系统的感觉。干净利落,考虑周全,但又不露痕迹。
We want the brand to feel like a Scandinavian subway system. Clean and considered but in an invisible sort of way.


🗞 一周提要

上周食物中毒就停更了一周。这周收到了 Ivan Zhao 的邮件,庆祝 Notion 在今年七月用户突破一亿。而在 2020 年 Notion 庆祝的还是百万用户,四年间它的用户量增长了 100 倍。邮件分享了 Notion 2013 年给投资人 Elad Gil 的 Pitch deck,而十多年来 Notion 在做的依然是擂起软件乐高(LEGOs for software)。这可能也是为什么 Notion 员工的周年纪念就是乐高小人吧。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 产品/项目推荐

等等标签 —— 待会访问,保持专注

这是一款浏览器防沉迷插件,由独立开发者 Randy Lu 开发。你可以设置希望阻止访问的网址,访问前会跳转到专注页面。现在有提供两种专注模式,一种是倒计时,时长可自己调节,在计时结束后如果还想访问网站则可以选择一段放松时间。另一种是冥想模式,完成一分钟的冥想(可购买白噪音 BGM)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访问该网站。它的核心策略便是「等一等」,让即时访问的念头散一散,放慢决策,可能你的选择会不一样。目前可用于 Chrome,Edge 和 Arc 这三款浏览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Luma —— 为你的活动创建在线邀请

推荐一个好看的活动平台 Luma,如果你想要举办任何活动,可以在上面创建活动主页,发送在线邀请。它最大的特点是审美在线的主题系统,自带动画和插图,用户可以自定义活动主题色、字体、背景纹理甚至是动画风格,足以让你的活动眼前一亮。除此之外,组织机构用户还可以创建活动日历,发布未来的一系列活动,并支持参与者订阅。当然作为个人用户,Luma 的发现专栏为你提供了精选的城市灵感,不妨看看发生在你身边的有趣活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AI 产品设计库

之前推荐过一篇文章《人机交互( HCI ) 是强人工智能的瓶颈》,作者 Josh Pollock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 AI 的出现让人和机器的互动变得更加纯粹(输入和输出)。过往的文字界面不再是屡试不爽的 Best Practice,AI 交互需要新一轮的「技术封装」。Shape of AI 踏出了第一步,目前它整理了 AI 产品的 UX 模式和设计案例,也在筹划相关的 UI 组件库,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MemeCam —— 来自 AI 的幽默

现在表情包和梗图已然成为了社交网络的副语言,热点话题下 Meme 从来不会缺席。为了让万物皆可梗化,交互设计师 Andreas Refsgaard 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快速生成梗图的网站 MemeCam。将手头的图片上传或者直接拍照,选择配文的位置、关键词和语言,MemeCam 就能立刻生成一张指定的梗图(有点日本大喜利的意味)。MemeCam 通过 BLIP 来识别图片内容,GPT 3.5 来生成配文,不过由于每次调用 API 都会产生费用,目前只得限定每小时出图 10 张。语言幽默是基于认知的转化,而当前的 AI 并非真的读懂了图片,所以 MemeCam 的幽默质量也忽高忽低。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My Little Piece of Privacy

艺术家 Niklas Roy 十多年前的交互装置,一片小而灵活的带人像追踪功能的窗帘。摘录自创作者原话:

整个设置非常有效。然而,它并没有保护我的隐私。似乎我那小窗帘仅因工作得太好,就把自己推向了荒谬的境地。我的活动窗帘吸引了许多通常不会关注我的窗户的人们的目光,现在它甚至成了街头的焦点!但正是因为它的显眼,它反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好文分享

AI = 1000 Interns?

本文出自 Newsletter「Platform Thinking」,核心观点是想要使用 AI 处理一件事,需要首先对事情进行拆解,即把工作分解成任务,做到「可衡量,易检查」。举例而言,想要 GPT 出一份问卷,在给出调研的主题和背景以外,还需要定义问卷的结构、模块、问题数量、问题类型、预期完成时间等等构成一份问卷的参数,这样 GPT 才能生成一份你可以接着修改的草稿,而不是一堆泛泛而谈的废品。所以我一般都用语音输入指令,尽可能多地补充细节。在让 AI 做事前,人先得举一反三,这或许也是拥抱 AI 的好处,毕竟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糊弄自己。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The State of UX in 2024

知名设计媒体 UX Collective 对于用户体验设计(UX)在 2024 年的现状分析,不容乐观。UX 发展至今三十余载,依附商业社会的运转模式已近乎成熟。也因此晚期 UX 呈现出以下六个特征:自动化、饱和、商品化、金融化、瓦解,它们在文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就我的个人体验而言,UX 还有一个特点:垂直化(Verticalization),也就是企业和市场希望设计师可以在一个垂类领域发展,积累同类的经验和可复用的设计模式,避免不必要的磨合与试错。这对于年轻设计师和乙方工作者是不够友好的,我感觉现在的市场把学习能力放在了经验之后,当然可能只是我的一面之词。但只要设计无法驱动商业,UX 的困境就一直都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为什么 AI 不会创造艺术

Blur JPEG 后,Ted Chiang 又一篇对于 AI 发展的刹车思考。我觉得 Ted Chiang 并非在否定 AI 的能力而是指出它的局限(就像林垚在这期播客中说的一样),以及目前 LLM 和人类智能的差异。艺术的创作首先是一种目的(Intention),其次在过程中是一系列决策(Decision),创作的意义除了产出结果还有很多附属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意义系统,也是 AI 目前所欠缺的。所以我更赞同设计师 Simone Rebaudengo 的观点,去把 AI 当成创作的材料(Material)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 冲浪灵感


✨ 杂糅推荐

🎙️ 播客|一天世界 EP90: Dynamicland 2024

💻 网站|Dynamicland 网站大装修

💿 单曲《南方蝶道》by 甜梅號


📮 我的通讯

我和朋友 Weiwei 共同运营了一个 Telegram 频道 Roller,分享设计和科技类产品,专注于推送世界各地的新奇新鲜项目。目前已经分享了近 300 多个有趣产品/项目,欢迎订阅:https://t.me/rollerrolling

我有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找零工坊」,分享泛设计类思考和 Side Projects,欢迎关注👇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还有一个播客「找零电台 Change.FM」,分享关于设计的林林总总,虽然是年更播客但第二期(今年)就快要出了,欢迎收听:https://changefm.typlog.io/


感谢花费你的注意力 👀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