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信息

2021 年的时候,读到了 NFX 团队撰写的《网络效应手册》和《网络效应圣经》,当时觉得写的真好,遂分别撰写了笔记。当年年底,我发现《网络效应手册》更新了,原先 13 种网络效应已经扩充到 15 种了,于是又补充了另外两种网络效应的笔记。这几天偶然登录 NFX 网站,发现《网络效应手册》已经更新到 16 种了。

这时候,之前笔记的弊端就出现了。

第一次做笔记的时候,考虑到两篇文章都有 36 氪的翻译版本了,就没有做翻译,只做了笔记。但当时对于网络效应理解不多,笔记也是照本宣科,基本上连文章架构都没有修改,只做了简单复述。

现在回头看,这篇笔记的复用效果并不好,主要体现为:

  1. 没有将我的观点和作者的原意区分开,而无论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原文都在不断更新,没办法在一篇笔记里体现出二者各自的更新情况;
  2. 当时对网络效应还一无所知,现在有些理解和当时已经有了变化。

因此,在这次更新的时候,我做了如下处理:

  1. 将《网络效应手册》和《网络效应圣经》两篇文章翻译整理为双语版本,发布在 GitHub 上了,可以自行前往查看。其中,《网络效应手册》因为有内容更新,因此我相对认真地修订了一下(基于 36 氪的初稿),调整了语句不通顺和错误的地方,并根据最新内容编排了翻译。《网络效应圣经》由于基本没有更新,所以直接沿用了 36 氪的翻译(只在一些专有名词上和我另外一篇翻译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有朋友愿意精译的,欢迎提交 PR(pull requests)。
  2. 根据现在的理解,重新撰写笔记(就是这篇),内容会更侧重我自己的理解(原文中的很多内容就不复述了,可以直接看翻译)。

2. 重读感受

NFX 是一家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从他们的这个名字(NFX 代表了 network effects)就可以看出,他们公司对于网络效应的重视程度。

根据 NFX 的说法,他们有关网络效应研究的报告主要有三份:

  1. 网络效应手册(The NFX Manual):描述了各种不同的网络效应类型;
  2. 网络效应圣经(The NFX Bible):将具体的网络效应进行抽象,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3. 网络效应文章存档(The NFX Archives):收集了关于网络效应和网络科学主题相关的文章,相当于是一个文献库。

这篇笔记主要针对的就是前两篇报告。

2021 年的时候,我先读的《网络效应圣经》,过了几个月读的《网络效应手册》。这次把两篇文章通读下来,我感觉我好像顺序读反了,应该先读《网络效应手册》。《网络效应手册》比较像是 NFX 团队在实践中的归纳,也因此会不断地更新修订,《网络效应圣经》则是在这些归纳上做的进一步提炼,点明了一些要点和重点。

正如 NFX 团队在文章中所说,《网络效应手册》归纳的那 16 种网络效应类型,并不意味着事实就是如此,做这种分类只是讨论和理解网络效应的开始。有些网络效应的分类看上去非常类似,NFX 之所以做了区分,是因为他们发现这其中还是有一些不同。

真正的专业在于能够看到更多细节。阅读 NFX 总结的 16 类网络效应时,重点不应该放在都有哪些,而应该更关注,某些你看起来完全是一类的网络效应,NFX 是如何论述其中的差异的。这是我本次阅读的收获。

另外,我认为对待 16 种网络效应类型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理论是过去对现实的总结,理论是未来理解现实的拐杖,现实的优先级永远高于理论。每一种网络效应实际上描述的只是某一家或某几家特定公司,而每家公司所展现出来的网络效应都是略有差别的。

最终,我们对于网络效应的理解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A、B、C 都是双边市场网络效应,D、E、F 都是专业技能网络效应,这样的结论毫无帮助。理想状态下,描述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情况,应该完全摒弃掉这些「黑话」,只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为什么公司越发展,竞争优势越强,越能够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哪些环节是竞争对手复制不了的,而且越来越复制不了的?

当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这些理论启发灵感。但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具体的。理论是理论家的目的,是实践者的手段。

3. 竞争优势的不同表述

不同的人,对于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这里仅以我看过或知道的内容,简单列举一下:

3.1. 格林沃尔德

格林沃尔德在《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和《价值投资(第 2 版)》中都论述了他对竞争优势的分类。两本书的内容略有不同,但大意相似。

总的来说,格林沃尔德将竞争优势分为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源于政府干预,一个是来自于市场自发形成的。在后者里面,又论述了静态和动态的竞争优势。

静态地来看,从利润表视角,竞争优势要么体现在成本端,要么体现在收入端。成本端的优势包括:专利和专业知识(know-how)、资本成本和人力成本、特定资源获取权。收入端的优势主要是客户锁定,具体的原因又包括:习惯、高转换成本、高搜寻成本。

动态地来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成本端和收入端相互配合,在供给侧主要是规模经济优势,在需求侧主要是网络效应

3.2. 晨星公司

主要是三本,帕特·多尔西的《成功股票投资的五项原则》(中文翻译为《股市真规则》)、《创造财富的小册子:寻找优质投资的绝佳公式》(中文翻译为《巴菲特的护城河》),以及晨星公司编写的《护城河为何重要:晨星股票投资法》(中文翻译为《投资的护城河》)。这三本我没有仔细读过,只知道大致内容,简述如下。

晨星公司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有 5 种,主要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专利及监管牌照)、成本优势(来源于工艺优势、地理位置、规模效应、特殊资源获取权)、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及有效规模(现有厂商可以获得经济利润,但潜在竞争者进入后盈利会大幅下降)

3.3. 汉密尔顿·赫尔默

论述主要见于《战略 7 力:有效打造企业护城河》。这本书我只是知道,没有读过,仅仅读了永庆的笔记,可能存在理解不足的地方。

汉密尔顿·赫尔默(Hamilton Helmer)更多关注在新经济的商业模式上。他提出了 7 种竞争优势,分别是:规模经济、网络效应、反定位(一种后发优势)、转换成本、品牌效应、垄断性资源、流程优势

3.4. 侯景超

论述主要见于公众号「人本商业评论」,之前我做过一些笔记

侯景超谈论竞争优势这个话题时,针对的主要是消费企业。他认为,消费企业唯一的壁垒,是对用户价值的理解,唯一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

用户价值的理解,是更为根本性的要素,它决定的是企业能否成功。

品牌是除了「用户价值理解」之外,所有其他经营杠杆中,能够产生力矩最大的杠杆。对于消费行业而言,品牌杠杆的作用强到,甚至可以在「用户价值理解」不那么精准的时候,弥补掉一部分;而在「用户价值理解」精准时,则能够极度放大这一价值,建立核心竞争力,让企业从成功的企业进化到伟大的企业。

而这只存在于消费行业,因为消费行业,不像科技行业,有技术壁垒;也不像互联网行业,有规模壁垒;也不像能源行业,有资源壁垒;etc。消费行业唯一的壁垒,就是品牌壁垒。

3.5. NFX

最后的落脚点是这篇笔记的主角,NFX。

NFX 认为在现代商业世界中,竞争优势只有四种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规模经济优势(Economies of Scale)、品牌(Brand)、内嵌(Embedding)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NFX 说:

在过去的商业文献中,人们列出了很多可能的竞争优势:特殊资源获取、地理位置、政府监管、专利等等,但是在数字世界中,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

3.6. 个人理解

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手段有非常多,甚至推出一个新品也能获得非常短暂的优势。这里面核心的区别在于持续时间。如果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不长,你就需要不断地去找、去构建,甚至构建的成本远大于你获得的收益。

在我看来,每家公司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可能在细节上各有不同。如果非要归纳的话(不归纳也是可以的),我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两类:

  1. 供给侧,持续低生产成本:比如规模优势;
  2. 需求侧,持续高需求:因为需求是不稳定的,持续高需求最终的导向可能是高需求+高转换成本。比如网络效应、内嵌、品牌。

这个事情,可能比那些叫得上名字的竞争优势更回归商业本质。

4. 网络效应地图和一些细节

NFX 在这两篇文章中,重点讨论了四种竞争优势中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手册》这篇文章是不定期更新的,NFX 团队会将他们识别出来的网络效应绘制成网络效应地图(Network Effects Map),并逐一论述。

根据网络效应的定义,网络效应是产品和业务中的一种机制。有了网络效应,每多出一个用户,都会使产品/服务/体验对其他的用户更有价值。截至目前,最新版的网络效应地图长这样: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其中包含了 5 类、16 种网络效应。这些网络效应的命名,我没有按照英文直译,而是根据含义进行了意译:

  • 直接网络效应(Direct Network Effects):蓝色系部分,包含物理直连网络效应(Physical)、协议网络效应(Protocol)、在线通讯网络效应(Personal Utility)、社交产品网络效应(Personal)、个体市场网络效应(Market Networks)、中心辐射网络效应(Hub-and-Spoke)。
  • 双边网络效应(2-Sided Network Effects):红色系部分,包含双边交易平台网络效应(Marketplace)、(系统/应用)双边平台网络效应(Platform)、边际价值递减型双边交易平台网络效应(Asymptotic Marketplace)、专业技能网络效应(Expertise)
  • 数据网络效应(Data Network Effects):巧克力色部分,在双边网络效应外围。
  • 技术性能网络效应(Tech Performance Network Effects):金菊色部分,在数据网络效应外围。
  • 「社交互动」网络效应("Social" Network Effects):橙黄色部分,在整个地图的最外围。

圆圈的内外,NFX 说越靠内网络效应越强、越简单,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这种圆环分布可能代表着从最狭义的网络效应到最广义的网络效应,其中最外围的四种网络效应已经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

4.1. 狭义网络效应

直接网络效应(Direct Network Effects)是说,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产品、服务或平台的价值也随之增加,这几乎就是网络效应的原始定义。

这里的网络也最符合经典意义上的网络: 网络的参与者扮演着一个个的节点(Nodes),节点之间存在着联系(Links)。与下文论述的双边网络不同,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既是网络中的需求方,也是网络中的供给方,双方的角色没有固化。

NFX 认为,有 6 种网络能够产生直接网络效应:

物理网络(Physical):网络形态非常直观且原始,网络存在物理的节点和连接。常见的物理网络包括电信(电话、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交通(道路、火车、地铁)、基础设施(自来水、天然气、电力、污水处理)。这种网络天然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因此绝大部分被国有化。

协议网络(Protocol):主要发生在通讯和计算机领域,针对信息传输或数据处理。一种协议达到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后扩张速度很快,且很难被替代。由于这种特点,协议本身是否是技术最好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营销和社会互动使其尽快达到临界规模是最重要的,先发优势很重要

协议网络也有其固有的问题,就是协议虽然容易形成垄断,但是协议本身是否能够捕获网络创造的价值?这是不一定的(而且不容易)。早期的以太网协议(Ethernet)、TCP/IP 协议都是目前垄断的协议,但它们无法捕获互联网上创造的价值。

NFX 提到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代币化的协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我认为 NFX 混淆了代币价格和代币捕获的网络价值的概念。这个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

通信工具形成的网络(Personal Utility):这实质上是在物理网络(电话、宽带互联网)基础上构建的虚拟层。

NFX 论述的具有明显的美国特征,在中国,这种网络的特点和美国有很大不同。在中国,我们的这种网络,一方面是通用型的微信,另外一方面是专用型的,主要是在工作中使用的,比如钉钉、飞书等等。

这种网络的粘性是很大的,因为网络上的身份和真实身份几乎是 1 比 1 映射,退出网络将在工作、生活中造成很大困扰。但是,这种工具一旦开始迁移(比如当年飞信、米聊被微信取代),也是非常快的,网络价值的下降也是非常陡峭的。就我们的国情来说,这种网络强大的背后,可能还有较高的监管成本和准入门槛,阻碍了新进入者的进入。

在线社交媒体网络(Personal):NFX 在美国市场观察,认为这种网络粘性很强,举的例子是 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Twitter。NFX 作者提到,这种社交媒体往往是公开的,而且人们倾向于绑定个人身份。

但是在中国,这种网络并没有展现出很强的网络粘性和网络效应,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上述四个社区的国内版本(人人网、Lofter、领英、微博)都没有非常出色的表现。相反,在国内真正活跃的社区,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小红书,要么是半公开的,要么是倾向于匿名的(momo 大军)。而且这种网络创造的网络效应和 NFX 论述的也不尽相同。

个体市场网络(Market Networks):NFX 举的例子是 HoneyBook 和 Houzz,前者是一个面向灵活就业人士的财务管理 SaaS,后者是一个对接建筑、家装设计师和用户的家装网站。说白了,这是一个构建在 SaaS 上、撮合服务的交易平台。

可惜,国内几乎没有 SaaS 生态,这种网络在国内缺乏土壤。在国内,最像这种网络的模式可能是闲鱼,但闲鱼仅仅是一个二手平台,并不交付复杂的服务,和原文所说的还是有一些差异。

中心辐射网络(Hub-and-Spoke):这是 NFX 团队最新总结的网络,最典型的企业是抖音(以及 TikTok)。按照 NFX 的说法,中心辐射网络说的是,所有用户向平台提交内容或商品,但是平台根据算法选择特定的商品或者内容,集中推送给所有用户。这种推送对于某一个节点来说,是收益巨大的,但是概率是很低的,有点像摸彩票。用户为了能「中彩票」,愿意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或商品。神奇的是,NFX 在文章中将彩票也纳入这种网络中。

但我认为,这种归纳是很牵强的。首先抖音这种其实是一个双边市场,一边是内容生产者,一边是内容消费者,双方的角色还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对于彩票来说,也很难说其有所谓的「网络效应」。虽然买彩票的人越多,奖池会越大,但是买彩票的人大概率并不会因为这种原因去买彩票,也很少会和其他买彩票的人产生太多互动,而是盯着奖池里面的金额。如果这种也算网络的话,那么任何一家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心辐射网络了。

在直接网络效应中,收费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 收取网络使用费或流量费,比较典型的是物理网络和个体市场网络(包括一些 C2C 的电商)。这种网络效应会直接带来收入的增加;
  2. 通过网络效应吸引注意力,再将注意力卖给广告商,赚取广告费。文中提到的通信工具、社交媒体、中心辐射网络都是这种收费模式。

第二种收费模式并不是那么有力的,存在两个问题:

  • 用户的多租户策略(Multi-Tenanting):无论是 IM 工具,还是社交媒体,在存在竞争者的情况时(单靠网络效应无法阻挡竞争者),用户往往会将一份内容同时上传到多个平台。用户也会同时在多个平台中穿梭。一旦某个竞争者的用户体验更好,可能会削弱当前网络的收费能力;
  • 网络扩大带来的「蒸发冷却效应」和「网络污染(network pollution)」。前者指的是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一个社区中最有价值的贡献者可能意识到这个社区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因此离开。后者指随着网络扩大,内容中的噪音就会越大,你获取有效内容的比例就会越小。

以及,所有这些网络能够获取商业利益,核心还是要阻挡竞争者,但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单靠网络效应,似乎并没有办法很好低阻挡新进入者。阻挡新进入者依靠的是政府牌照或成本较高的准入门槛(并不单单是构建网络的成本高)。此外,阻挡竞争者还需要动用其他的竞争优势,比如内嵌(Embedding)(微信支付嵌入到日常生活,行程码嵌入到公共管理)。

NFX 提到的协议网络和社交媒体网络,事实上并没有展现出普遍的高商业价值。前者既无法收取流量费(一旦收取更高的流量费,在没有准入门槛的情况下,会出现竞争者),也无法通过注意力获取广告收入;后者则需要不断进行维护,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

4.2. 双边网络效应

双边网络效应(2-Sided Network Effects)的核心,是在这个网络中,有一个节点充当了核心的中心节点(中介),将整个网络分成了两部分:供给侧和需求侧。

一般来说,用户加入网络,有着明确的角色区分,不太会同时处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那样的话,应该算作狭义网络效应)。在实际中,两边的角色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卖家和买家、开发者和用户、内容提供者和内容消费者等等。

在双边网络中,网络效应要做进一步的细分:

  • 同侧网络效应(Same-Side Network Effects):考虑同一侧用户增加,对于其他用户的影响。这种直接影响有可能是负向的(但是会有正向的间接影响),也有可能是正向的。
    • 负向影响:因为同一侧用户处在相同的位置,会存在竞争关系,用户增加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比如电商上卖类似商品的商家、下雨天叫滴滴的乘客等等;
      • 正向间接影响:因为同一侧用户数量够多,会吸引更多另一侧的用户进入网络,从而给同一侧用户带来好处。比如经常看到的市集、XXX 一条街。
    • 正向影响:如果同一侧的用户需要交流,那么同侧也会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比如 iOS 系统中,用户和开发者是双边网络的两侧,但是用户之间,因为都使用同一个操作系统,在传文件或者沟通的时候就有很大的便利性。
  • 异侧网络效应(Cross-Side Network Effects):考虑一侧用户增加,对于另一侧用户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都是正向的。

NFX 划分的三种双边网络在我看来是不全面也不合适的,其中第三种所谓渐进型交易平台(Asymptotic Marketplace),或者叫边际价值递减型交易平台,其实是交易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一类新的双边网络。

所以,这部分,我将按照我的理解进行讲述。我认为的双边网络,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三种,交易平台(双方为卖家和买家)、应用平台(双方为开发者和用户)、内容平台(双方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

交易平台(Marketplace):双方为卖家和买家。交易平台的防御性是不强的,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会使用「多租户」策略,很难阻挡新的竞争对手。平台需要不断努力,提升匹配效率,促成成交,否则竞争对手会将份额抢走(阿里、京东、拼多多)。

应用平台(Platform):双方为开发者和用户。应用平台相对于交易平台,有更强的防御性。主要因为:

  • 供给方不是直接面向需求方,而是针对平台设计开发产品。供给方更像是和平台一起为需求方提供服务。供应方的产品是平台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 平台本身的功能和优势在整个网络中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比如,人们购买 iPhone(以及内置的 iOS),除了看中 iOS 应用商店里面丰富的应用,iPhone 自身提供的品牌、硬件、设计、运行表现等等也很重要。而交易平台则不然,在该模式下,交易平台产品本身远没有买卖双方网络那么重要。

此外,系统或应用平台的流行程度和它采取的销售政策有很大关系,让一些潜在用户免费试用、搞定一些大客户对平台的推广很有帮助。

系统或应用平台的网络效应也会受到「多租户策略」的影响。开发者可以在多平台进行开发、用户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平台。但是,由于平台本身往往不是免费的(因为可能需要硬件支持),因此相比交易平台,系统或应用平台网络有更好的防御性。

内容平台:双方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NFX 将内容平台划入了交易平台,我认为这种划分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内容平台的用户往往并不付费,即使付费可能也是购买平台会员,而不是直接支付给内容的提供者。另外一方面,内容平台的内容生产者获得的报酬往往来自于平台,而非内容消费者(打赏类除外)。所以,这种形态和交易网络有着本质区别,单独划分一类为好。

内容平台按照内容形式,又可以分为文字平台(微信公众号)、图文平台(小红书)、长视频平台(爱优腾 B 芒)、短视频平台(抖快、视频号)。

目前,随着推荐算法的普及,所有的内容平台,其实在机制上都更像 NFX 上面描述的那个中心辐射网络。所有的生产商像平台提供内容,平台根据算法,将流量聚焦在某些特定内容上。所有的内容生产者就像在买彩票,而所有的内容消费者依赖平台的算法,不断地将注意力出卖给广告商。其本质上更像是一个三边市场。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4.3. 其他复杂网络效应

NFX 提到了第三类和第四类网络效应是数据网络效应技术性能网络效应

前者 NFX 举的例子是 Waze、IMDB、Yelp!,放在国内的例子就是高德地图、豆瓣、大众点评。但很明显,这种网络效应似乎很难获得收益(想想没有依附大厂的豆瓣)。后者 NFX 举的例子是 BitTorrent(BT 种子和下载),但这种我认为应该算协议网络的一种(如果比特币算作协议网络的话)。

这两种网络效应 NFX 都着墨不多,我也不更多论述了。

4.4. 广义网络效应

NFX 在最后一部分论述的是相当广义的网络效应:语言、信念、潮流(或叫「跟风」)、组织。这些内容其实涉及了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和一般讨论的网络效应,已经不属于同一范畴的内容了。可以自行查看,不再赘述。

4.5. 小结

NFX 确实通过网络效应手册区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效应。但是,每一个产品形态,其竞争优势可能都不仅仅是网络效应,而单说网络效应,其内在机制可能也各不相同。单纯浏览这些网络效应,更像是一种历史复盘,告诉你了历史上存在过(有些已不复存在)哪些网络效应。

这些网络效应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产品上抽象而来,但这种抽象能否复用到之后的分析上?我认为适用范围很有限。

那么,真正可以抽象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网络效应圣经》里面提到的一些内容。请继续往下看。

5. 网络效应方法论

在《网络效应圣经》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是网络效应的构建和维护。其实,这部分在《社交网络:地位即服务(Status as a Service)》笔记中也有提及。

5.1. 网络效应的构建

重视「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这个指标,通常来说,网络密度越高,网络效应就越强。网络密度的构建,除了要有足够的节点,还要关注节点之间的连接。在网络中,密度并不是均匀的。在构建网络效应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节点之间是如何产生关联的,并寻找「白热化中心」(网络中最密集、最活跃的部分),尝试将这种机制扩展到网络的其他部分。

重视「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这个指标,大多数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只有达到临界规模,才能创造价值、提供一定的防御性。到达临界规模的速度很重要,尤其是当你还很弱小的时候,必须在竞争对手意识到之前,迅速突破临界规模,否则可能永远无法构建网络效应(想想拼多多,黄峥说过类似的意思)。

对于双边网络来说,要意识到网络可能存在某种「不对称性(Asymmetry)」,也就是说,某一侧的用户可能:1)更难获取;2)需要先获取,才能展现出网络效应。一般来说,这种用户都是供应侧用户。这个时候,就需要平台进行成本投入,比如拉新或吸引商家入驻。比如,大众点评这种网络,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商家入驻,用户才会使用,滴滴这种打车平台也是如此。

这个问题也被称为冷启动问题(Cold Start Problem),即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让网络尽快达到临界规模,以触发正反馈回路。NFX 给出的解决思路是:

  1. 创建一个单机产品,给某一方先提供价值;
  2. 通过补贴吸引市场的某一方。

5.2. 网络效应的维护

要注意「网络价值增长边际递减」的情况,也被称为渐进网络效应(Asymptotic Network Effects)。这个意思是,在某些情况下,在网络增长到某一点之后,网络效应可能开始减弱。

比较典型的是共享出行类企业,比如滴滴,随着司机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用户的体验并没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再比如大众点评、豆瓣这种依靠数据的企业,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新增的数据对于用户的价值增长是很有限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可能是根植在商业模式中的,很难。有的网络天然就存在天花板。

要关注「网络规模增长导致的体验下降」,比较典型的两类是网络堵塞(network congestion)和网络污染(network pollution)。网络堵塞可能出现在狭义网络中(比如通讯速度变慢、道路拥堵),也可能出现在双边网络中(大麦网演唱会抢票)。网络污染主要出现在内容平台上,比如随着好友增加,朋友圈的信息质量变低;又或者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up 主的广告内容含量明显升高等等。

对于双边市场,要关注用户的「多租户(Multi-Tenanting)」和「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行为。

多租户(Multi-Tenanting)」是说,双边市场的双方都有倾向同时在多个双边市场进行撮合,从而选择效率最高的那一个。如果双方都能够比较轻易的脱离平台选择竞争对手的平台,那么这种双边市场的防御性就是更差的,比如双边市场中,电商的防御性就比应用市场的防御性差,因为在应用市场中,客户切换应用市场(比如从 iOS 到安卓)的代价更高,但是在电商中,这种代价不过是多下载一个 app 的事情。

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是说,买卖双方可能绕过平台进行直接撮合,从而避免给平台支付额外费用。平台需要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6. 总结

以上就是 NFX《网络效应手册》和《网络效应圣经》的笔记。相比原先的笔记,本次记录的时候增加了更多的个人观点,也意味着这篇笔记的内容存在着更多的偏见。笔记只能记录当时当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未来会完全推翻这种结论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