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电影票的时候,那个场次还是空空一人,我选择了 5 排 6 座,自认为是最佳观看位置。
这部作品,我是在 2020 年的时候开始期待的,那时候我抱怨没有什么新电影,突然看到贾樟柯导演的微博转发了他所监制的新电影,有一些激动,于是就在心里期待它快点上映。接下来,我们所遭受的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在这期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了,在 2021 年的 9 月份,我们一行学中文的走进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自那以后,似乎就没有特别能让我提前规划好时间,看好场次,选好位置的院线电影出现了。
电影《不止不休》是关于新闻行业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是关于变革中倾斜的现实主义之作。理想之于个体,个体之于群体,群体之于社会,在那个人潮翻涌的时代,展示出一些弊病,以及矛盾。
按照我自己评价电影的习惯,我只挑一些点来表达自我。
纸媒让理想可以触摸
那时(2003),互联网方兴未艾,纸媒还是主流,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而报纸不光承载着信息,还承载着记者的态度以及报社的价值取向(今非昔比)。新闻在老手「老黄」看来,就是只报道事实,这是一种无可辩驳的解释,但是,人,还是会在某些情感的不断冲击下,产生想改变一些东西的冲动,这个冲动是以理想主义为前提的,对现实了然,但是还是想去试着改变,在找准问题的关键后,毅然、决然。(理想主义者从不会以前五个字称自己)
歧视是对事实的漠视
作品中有两方面的歧视,一个是学历歧视,一个是传染病歧视。歧视是观念上的,所以当人们缺乏自己的判断,就容易加入到一场名为「区分」的群体行为当中,这种群体行为首先是缺乏明确的事实判断的,其次是一种更加「敏感」的自保。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想一想,这种病的传播能力、传播途径和对人体的伤害到底如何,简单化后的处理方式就是「区分」「远离」「驱赶」甚至「残害」,韩福东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他会为此「不止不休」。
次要人物的「摆烂化」处理
很明显,我现在说的是缺点。女朋友、室友、寻求代检的普通人,这些次要人物在电影中的过分的「轻描淡写」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不成熟,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刻意为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不知道。假如是刻意为之,那些导演也太想聚焦理想的光环了(也就是太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更多地展示时代环境的细节是不被允许的。谁知道呢?创作者原本想要呈现的电影应该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长度。我们看到她戴着镣铐起舞的样子,也应该要想到她自由舞蹈的样子。
关于不得已的部分,我想应该有很多,因为结尾的匆匆结束,会让我觉得它有些被「赶走」的情势……
我必须肯定,这是近三年来难得的现实主义电影,它跟其他电影不在一条路上,就算是蜻蜓点水,但也有一些小小波纹,那些波纹告诉我们
The Best i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