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解读了柏柳康的《模仿欲望》,看完后感觉真相残酷,总结下:

欲望来自于模仿,有两种模式:

  • 纵向:往上看,模仿比你地位高的人,光明正大。
  • 横向:往身边看,暗中进行,有竞争性,产生嫉妒。

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往往是横向的欲望模仿。

孟德斯鸠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人们往往嫉妒的是那些接近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远远超过自己的人。"

太多横向欲望模仿带来的嫉妒、争斗,社会秩序就不稳定,于是统治者发明了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的“礼”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历代君主治国都倾向于“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一种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通过等级制度区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和权力,很不公平。但从掌权者角度看,这有利于稳定。

有人不信这套,Zappos CEO谢家华曾尝试过「合弄制」,取消包括CEO的所有头衔,做事靠临时小组,彻底扁平化,消除等级概念。

最终实验失败了,横向欲望模仿带来严重内斗,合伙人与高管连续有人自杀,最后谢家华也因生活混乱死于火灾事故。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等级系统,例如千年的科举制度,互联网公司职级,央企/国企的职称等等等。

为了稳定,把横向“竞争”变成纵向“奋斗” ,让欲望有序化、合法化。

也有人早已看穿这套东西,比如中国古代的“隐士”。Naval也提过退出“等级游戏”。

作者提到的解决思路:

  • 用同理心替代嫉妒心
  • 用系统外欲望替代系统内欲望:只跟自己比,跟远大的目标比。
  • 用价值观给欲望排序

因欲望的存在,人必须被管,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不存在,残酷又真实。

晚上读《Unlocking creativity》,恰好看到谢家华搞合弄制的故事,对等级制度的优劣又有了新的理解:

2012年,谢家华参加一个会议,听了自我管理狂热者布莱恩·罗伯特的演讲,种草了Holacracy理念(合弄制)。

谢家华觉得这种废除传统职场等级制度,推进平等主义的理念非常棒,于是消除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职称。

按罗伯特的理念,推行复杂的Holacracy规则和流程,让组织实施自我管理。

2015年谢家华又受弗雷德里克·拉鲁《重塑组织》的启发,彻底消除等级结构的残余,完全拥抱自我管理。

员工对新组织系统感到困惑和沮丧,也有很多员工对会议沟通的严格规定不满。2015年Zappos从“最佳工作环境公司”榜中的第6名跌到第86名,第二年彻底退出榜单。

当时还有一家公司践行Holacracy,就是著名的Medium,但在2016年初宣布退出,结束了花费数年的自我管理系统。

推行Holacracy本意是通过自由平等激发创造力,提升员工参与度和工作效率,但结果很让人沮丧。

斯图尔特引用动物行为学研究,等级制度可减少争夺资源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增强物种的种群稳定性。

清晰的等级制度能减少群体内角色的模糊和混乱,减少成员冲突并增强协调。

实际上也有很多等级制度弊端的案例,书中作者举了登山队悲剧等故事。

后来作者发现关键不是等级制度,团队成功与成员身份关系不大,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调研发现,影响高绩效团队有5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团队心理安全氛围。

当人们能安全的发表意见、分享想法、承认错误的团队会蓬勃发展,绩效也会提高。

个人感想:

  • 特别依赖团队协作的组织/活动,等级制度还是很有好处。这让我想到军队里的等级森严。

  • 等级制度不是问题,但这种制度加上独裁领导,很容易形成所有人不敢讲真话,不敢暴露问题的糟糕氛围,所有团队没有心理安全,事肯定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