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完美世界公司送给我们的,还附赠了池总的签名。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会和游戏或者完美世界有关,没想到是池总个人对心理学、对职场的总结和思考。作为一个游戏公司和教育公司的创始人,能够写作这样一本与主业完全没关的书,还是挺新奇的。

先说结论,总体来看,内容一般,三颗星的水平,看过就算了。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篇和实践篇。全书通读下来并不是特别顺畅,逻辑前后也有一些对不上的地方。第一部分的理论,更像是池总自己对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思考,第二部分的实践,更像是池总对年轻的职场人的一点忠告。虽然全书努力想把两部分粘合起来,但我觉得,还是各自讨论比较好。

一、全因模型理论

在理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称为全因模型的理论。

全因模型共有3个主模块(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和2个只与心理平衡相关的模块(比较器、平衡补偿机制):

  1. 平衡态:人的系统具备平衡稳定的特性。1932年沃尔特·坎农在《躯体的智慧》中提到了生理稳态,作者将心理稳态也纳入其中,构建了“平衡态”的概念。
  2. 负反馈:恢复平衡的机制,体现为行为和思考。作者认为,平衡态的失衡会引发“需要”,进而产生动机,并激发行为,目的是“恢复和维持平衡”。
  3. 经验价值清单:负反馈机制中决策和行为的依据。经验价值清单来源于经历、经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4. 比较器:引发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引发了绝大部分的心理失衡。
  5. 平衡补偿机制:应对心理长期失衡的恢复机制,主要通过改变认知(自我安慰、自找理由、自圆其说、自找台阶)的方式使心理恢复平衡。作者认为这个机制是物理及化学层面的,人们很难反抗。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觉得,如果从生物性上来说,万物是有趋于平衡态的倾向,这个的背后可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作者论述的着眼点都在于表达这个定律是如何体现在人体上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即使讨论到“主动失衡”,也仅仅是讨论在习惯已经养成的情况下,惯性的“主动失衡”实际上是主动寻求恢复平衡的过程。

全因模型的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其实和其他书中论述的“熵减”理论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全因模型感知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自然逻辑;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能动性的“熵减”,利用自然规律帮助我们克服“万物趋于平衡”的熵增结局。比如,作者提到的习惯就是很好利用生物趋于平衡性的倾向维持熵减活动的例子。

二、职场生存技巧

在实践部分,作者点出了一些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不良的情绪和欲望、沟通问题、观念错误、抗拒改变、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认知和行为偏差、自我纠偏和反馈。内容比较琐碎,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无法普适所有的场景和情况,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